2.大力發展風電
天津市風能資源分布呈現沿海地區風能資源較好,內陸地區風能資源較差的特點。中南部地區風速較小,加之受到建成區和耕地的限制,風能資源開發利用條件稍差;北部山區部分地區風能資源較好,但山地開發及維護成本較高,開發利用受到一定限制;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沿渤海西部海岸線地帶年平均風功率密度值較高,風能資源較好,適于規模化開發利用。
“十三五”期間,堅持陸上和海上并舉,優化發展陸上風電,穩妥推進海上風電;鼓勵對低風速資源的開發利用,發展分布式小型風電。根據地區資源稟賦,以濱海新區作為重點發展區域,重點推進北大港風電場工程(一期裝機4.95萬千瓦,二期裝機4.95萬千瓦)、大港沙井子風電場工程(四期裝機4.95萬千瓦)、大港大蘇莊風電場工程(裝機4萬千瓦)、大港捷地減河風電場工程(裝機1.54萬千瓦)、漢沽灑金坨風電場工程(裝機4.8萬千瓦)、大港小王莊風電場工程(一期裝機4.8萬千瓦、二期裝機4.8萬千瓦)、漢沽楊家泊風電場工程(裝機5萬千瓦)、漢沽三期風電場工程(裝機5萬千瓦)、漢沽大神堂風電場工程(二期裝機5萬千瓦,三期裝機5萬千瓦)、靜海西雙塘風力發電場工程(一期裝機4.8萬千瓦,二期裝機5萬千瓦)等陸上風電和南港海上風電場工程(一期裝機9萬千瓦,二期裝機10萬千瓦)、大港馬棚口海上風電場工程(裝機10萬千瓦)建設。到2020年,全市風電裝機總規模達到116萬千瓦。
3.積極發展生物質能
鼓勵開展包括垃圾、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和有機污(廢)水等多種形式的生物質能綜合利用。有序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因地制宜發展秸稈發電,結合城鎮化建設,在資源和應用條件較好的地區積極推動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替代燃煤。
“十三五”期間,全市生物質能利用規模進一步提高。新建薊州、寧河等垃圾焚燒發電廠,擴建青光垃圾焚燒發電廠和雙口垃圾填埋氣發電廠等,積極推動環城四區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前期工作,到2020年,全市垃圾發電總裝機規模達到12萬千瓦。加強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的能源化、燃料化綜合利用,建設寧河秸稈發電廠,裝機規模3.5萬千瓦;建設靜海、寶坻、西青、薊州等一批生物質熱電聯產或生物質成型燃料(氣化)供熱示范項目。結合大中型污水處理廠建設污泥厭氧消化沼氣工程,在農村地區繼續推廣種植—養殖—沼氣有機結合的沼氣利用模式,提高沼氣綜合利用水平,到2020年,全市年產沼氣量達到3000萬立方米。
4.有序推進地熱資源開發利用
天津市具有良好的地熱資源條件:深層地熱資源屬于典型的中低溫沉積盆地型地熱資源,熱儲類型全,分布廣泛,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77%;平原范圍均覆蓋著200米以上的松散沉積層,恒溫層土壤溫度在13.5-15℃之間,具有開發淺層地熱資源的有利條件。“十三五”期間,統籌規劃、有序開發地熱資源,實現資源梯級利用;因地制宜發展地源熱泵系統,鼓勵利用熱泵系統對燃煤(油)鍋爐清潔改造,促進能源系統的替代升級。
到2020年,全市深層地熱年開采總量控制在5700萬立方米以內,回灌量達到3400萬立方米/年,總體回灌率達到58%。深層地熱供暖面積達到3500萬平方米。進一步降低地熱尾水排放溫度,實現能源高效利用,新建地熱采灌系統地熱尾水排放溫度控制在25℃以下。加大淺層地熱利用,重點結合北部地區、新梅江、北辰科技園等產業區、功能區對能源的需求,推廣地埋管地源熱泵建設。到2020年,淺層地熱供暖(制冷)建筑面積達到1600萬平方米。
5.推動其他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
積極推動包括太陽能熱利用、水力發電、污水源熱泵、空氣源熱泵等在內的其他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針對醫院、學校、旅館、游泳池、公共浴室等熱水需求量大的公共建筑積極推廣安裝太陽能集中熱水系統。到2020年,城市太陽能熱利用總建筑面積達2040萬平方米,農村太陽能利用累計推廣37萬臺。在具備水庫蓄水發電條件的地區推動建設抽水蓄能調峰電站。
(二)著力促進可再生能源靈活消納
1.發展多能互補集成供能系統
加快推廣分布式清潔能源供能方式,促進能源的就地轉化和消納,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推動可再生能源和常規能源智能融合發展,推進可再生能源區域微網建設,將風、光、生物質等各類可再生能源與儲電、熱(冷)及天然氣高效利用技術相結合,建設終端一體化集成供能系統,發揮多能互補和協同供應,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高效供給。創新“互聯網+新能源”發展模式,促進智慧城市建設。加快區域示范應用,繼續推進新能源示范產業園區建設,實施中新天津生態城動漫園、天大求實總部基地新能源微網和“風光漁-電熱儲”綜合互補等示范項目。
2.加快可再生能源融入城市電網熱網
加強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電力配套送出工程建設,進一步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探索建立高比例清潔能源、源-網-荷協調互動的智能調度系統,構建適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城市電網,保障清潔能源的優先利用和充分消納,有效支撐現代能源體系。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融入城市熱網,結合燃煤鍋爐改燃實施煤炭清潔化替代,擴大地熱、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供熱規模,推動多種形式的綠色電力采暖,與原有城市供熱系統相互補充,實現供熱多能融和發展。
(三)提高外調可再生能源電量比重
2015年,天津市本地可再生能源電量約10.7億千瓦時,僅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3%。按照全市能源發展規劃,預計到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約1000億千瓦時。根據本市“十三五”時期規劃建設的太陽能發電、風電、生物質發電規模,預計到2020年本地可再生能源電量達到40億千瓦時,其余60億千瓦時需通過外省市調入解決。“十三五”期間,借助“外電入津”戰略的實施,深化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能源合作,推進河北、內蒙等能源富集省市綠色電力入津,提高外調可再生能源電量比重。加快推進錫盟至山東、蒙西至天津南特高壓輸電通道、赤峰至承德500kV輸電通道和冀北新能源外送通道建設,進一步完善自身電網架構,提高外調綠電受電能力。積極消納周邊省市綠色清潔電力,鼓勵建設配套電力調峰儲能設施,通過煤電機組的靈活性改造和氣電啟停調峰等措施,逐步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2020年,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0%。
(四)推進可再生能源產業優化升級
充分發揮大型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大力引進高端項目、技術、人才等戰略資源,進一步完善產業體系,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提升核心技術競爭力;加大可再生能源產品和技術的研發、推廣和示范應用,研究可再生能源以及多能源智能協同生產技術,打造可再生能源產業聚集區。
1.風電產業
不斷壯大產業集群,繼續發揮國內外風電龍頭企業聚集的優勢,加強關鍵部件的研發制造,進一步擴大年產風機裝機容量,構建以整機為龍頭、零部件配套及相關服務為支撐,涵蓋裝備制造、運行管理、設計咨詢等的產業體系。優化風電產業空間布局,以開發區、臨港經濟區、北辰風電產業園為主要載體,進一步加強配套服務能力,通過政策引導,加快風電企業和項目向重點園區集聚。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大功率海上風電機組及控制系統等關鍵部件的研制,在風電整機領域形成市場領先優勢。加強國內外風電企業技術交流與合作,推動風電產業向高端環節發展。組織實施一批風電機組、新型葉片等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推進大型風電裝運基地建設。
2.太陽能光伏產業
穩步提高光伏設備生產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光伏產業鏈條,圍繞提高光伏電池轉換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著力突破光伏電池關鍵配套材料、高效低成本超薄晶體硅電池、高效薄膜電池等核心技術,提升光伏核心生產設備性能和成套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推進光伏發電成套關鍵技術研發與裝備生產。加強產學研合作,依托中電科十八所、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研發機構,培育一批創新主體,建設人才培養中心、光伏產業研發基地。推動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第三方權威檢驗檢測機構建設,打造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和產業發展服務平臺,為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