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冬表示,作為投資者,投資新能源有兩個數據不可錯過。其中一個數據是,2002年到2007年,全球通過新能源或者與新能源相關產業新創造出來的價值,大概有5000億美元,而相關并購涉及1000多億美元。這對投資者來講是非常大的誘惑。特別是在2000年和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以后,大家都在尋找下一個投資熱點;而另外一個數據是,在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大概有10個行業分類,在過去50年時間里,能源行業的凈收益率是在10個產業里面最高的,平均年回報率將近13%。
蔣曉冬認為,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從微觀層面來看,新能源投資將成為今后五年的重點,是有根據的。
“第一是奧巴馬新政,有很大的資源和公共政策的投入,投入的力度相當于過去8年來的總和。政府投入的力度已經在普通的投資者的心態上產生了影響,我們在美國投資的幾家企業,都融到了很多錢。 ”蔣曉冬認為。
“投資人用更理性的眼光去看新能源和環保或者節能減排這個產業了。5年前在美國的投資,主要體現在對技術的追逐,但現在大家越來越從產業的角度來考慮,會關注在前端和后端,前端就是指市場的運作、渠道,后端是指原材料。現在心態越來越成熟。”
“視野可以放得更寬,可再生能源是一個值得非常投資的機會,比較清潔可持續能源的發展方式,這是一個長期的市場需求,而且能源相關的行業,成本結構是關鍵。技術發展了,成本就會下來。”蔣曉冬認為,最近10年里,新能源的成本越來越低,并且還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和火電、石油等傳統能源項目的價差會縮得越來越小。
成本是新能源發展前景關鍵
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能否得到大規模運用,甚至徹底代替石油、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成本無疑是最為關鍵的問題。
以太陽能為例,太陽能利用被認為是解決世界能源危機的最根本之道,盡管因為世界金融危機,硅材料的價格大幅下跌,但目前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最低也只能做到每度電2元。
在“中國國際節能減排和新能源投融資論壇”上,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介紹說,中國的光伏產業發展很快。2002年起政府投資50億推廣大型的送電到鄉工程,在西部建設了近一千座光伏電站。不僅解決了一大批無電地區居民的基本生活用電,而且更重要的是極大地拉動了光伏產業的發展。史立山表示,在與國際同行的比拼中,中國的光伏產業的發展也是舉世矚目的,現在中國已經成了世界第一的光伏設備制造基地和生產大國。在世界太陽能硅材料短缺市場的推動下,我國多家企業突破了硅生產技術,為世界光伏產業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有VC投資人表示,太陽能發電成本決定了太陽能運用程度,每度電2元已很不容易。如果可以降到1元,就可以在部分經濟發達、能源稀缺的國家和地區推廣,如果可以降到0.5元每度電,可以在有一定政府補貼和優惠政策下,在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推廣。該投資人認為,太陽能發電成本降至每度電0.5元,并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未來幾十年完全可以做到。
據報道,日本已計劃在2010年、2020年和2030年將光伏發電的成本分別降到相當于每度電1.5元、0.93元和0.47元人民幣的水平。“如果考慮到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等因素,中國的太陽能發電成本很可能可以低于日本,可能可以和火電成本持平甚至更低。”VC投資人唐新平表示。
和太陽能發電相比,風電發電成本更加接近火電,目前風電的發電成本為0.4元-0.6元,考慮到目前風電設備制造商的毛利較高,風電技術還有提高空間,風電的成本還有望進一步降低。有專家預測,未來10年里,風電成本降到0.3元完全有希望做到。但目前風電利用的關鍵還是許多風場在西部偏遠地區,輸送成本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