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目前的實際情況是,近幾年來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越來越入不敷出。2009年,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缺口13億元;2010年擴大至20億;預計2011年將達到100億左右。
“現在調高至8厘,電價附加資金只能說是得到部分改善。”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的問題是,可再生能源產業還在迅猛擴展。以光伏行業為例,2011年中國光伏裝機量已達3GW,同比增長了3倍,但今年,有業內人士提出了5-7GW的發展目標,若照這樣發展下去,每度8厘的電價附加資金遠遠不夠。”
據中電聯統計,2011年底我國的發電裝機容量已達到10.56億千瓦,其中水電、核電、風電等非火電類型發電裝機容量比重達到27.50%,比上年提高0.93個百分點。此前中電聯發布的《中國新能源發電發展研究報告》也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并網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159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4.89%。
“目前每度8厘電價附加資金仍然不夠補貼新能源企業,現在電價附加的征收率太低,只能達到40%-50%。”一位政府部門人士明確告訴本報記者。
資金缺口如何填補?
即使上調至8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寅吃卯糧”的局面也還在上演,如何填補這一缺口成為了業內面臨的一大難題。
按照2009年12月審議通過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國家財政年度安排的專項資金和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組成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二者可以相互彌補使用,即電價附加不足時由專項資金補充,附加征收資金有余量時,可在基金支持范圍內調劑到其他用途。
但現在,財政部主管的專項資金和發改委主管的電價附加依舊是兩套體制,各走各的渠道。在這種情況下,電價附加只能自食其力,通過上調來緩解捉襟見肘的尷尬。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曾表示,“如果電價附加增加到每度一毛錢,到2020年累計就可以提取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6430億元,就完全可以滿足國內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需求。”
然而,發改委價格司人士卻明確表示,抑制通脹作仍為國家首要任務。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價格專家劉樹杰則做了更具體的研究,其結論是“電價調整10%,對CPI的影響是0.7%”。
“現在電價附加不該再在調高電價上做功夫。”一位行業資深專家告訴本報記者,“最理想的辦法是‘費改稅’,把錢納入財政預算體系內管理,中國可以通過對化石能源燃燒征稅來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以煤為例,假如燃燒一噸煤征稅20元,那么燃燒41億噸煤征收的費用足以支撐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的發展。但是推行‘費改稅’必然會迫使一些強勢部門放權,如何解決部門權力爭斗,這又是一個更大的難題,關鍵看國家領導層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