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綠色和平組織、全球風能理事會和中國風能協會共同發布了《2012中國風電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2011年,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實現了風電并網,但在部分地區,“棄風”問題仍然突出。 “三北”地區仍是主陣地
我國“三北”地區(東北、華北和西北)風能資源非常豐富,多數地區風功率密度等級達到3級及以上,個別地區如內蒙古灰騰梁、巴彥淖爾烏拉特中旗、赤峰塞罕壩和新疆達坂城等地,風功率密度等級接近或超過5級。《報告》指出,在風電標桿電價政策出臺后,這些地區風電開發具有較大優勢(不考慮限電因素)。因此,長期以來,“三北”地區都是中國風電發展的主要地區。
內陸風電開發加速
2011年,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實現了風電并網,與2010年相比,新增的省區包括貴州、廣西、四川、青海。同時,安徽、天津等省市的裝機容量也有較大增長。《報告》認為,這可以視作一個信號,即傳統意義上風能資源并不豐富的內陸地區風電開發已悄然啟動。
在中國風電開發的起步和快速發展階段,風電場項目明顯集中于風能資源豐富的“三北”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三北”地區,更有著建設條件簡單、可成片開發等優勢,因此“三北”地區一直是各開發企業爭奪的重點區域。而內陸地區的一些省份,普遍風能資源一般,并且多位于山地、丘陵、湖畔等建設條件復雜的區域,開發成本高,并沒有引起開發企業的重視。
隨著風電場大規模集中開發程度的增加,項目開發權的競爭日益激烈,而不斷增加的限電、“棄風”,也使“三北”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風電場的效益大打折扣,內陸省份風電場的優勢漸漸凸顯。首先,內陸地區人口密集,電力負荷大,風電場接網條件好,基本上不會限電;其次,風電機組不斷提高的風能轉換效率和對各種建設條件的適應性,使得在這些地區建設風電場不僅可行,還可以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2011年,國家能源主管部門提出了集中式開發和分散式開發并重的發展思路,并出臺了相應的管理辦法。可以預見,內陸地區分散式開發的風電場將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
大型風電基地建設成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