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風場收益與風險是開發商“走出去”必須權衡的問題。
與風機制造商“走出去”不同,風電場開發商的海外市場拓展更加謹慎。海外項目開發存在哪些風險,開發商又要掌握哪些生存法則?
一度被鬧得沸沸揚揚的三一起訴美國總統奧巴馬一事有了最新進展。當地時間2月28日上午,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為該案舉行首場聽證會,此次庭審屬于程序審查,沒有進入實體的審理,雙方激辯的焦點是法院是否對這起案件有管轄權。
看起來三一在美國市場的遭遇是近幾年風電企業“走出去”中的個案,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其所遇到的潛在風險值得風電企業關注。
在過去幾年,國內市場風機價格戰四起,風機制造商紛紛選擇尋找海外市場,并在海外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力,華銳董事長韓俊良甚至將未來五年的目標定為,海外市場收入要達到總銷售收入50%。
“風機制造業在國內產能過剩,‘走出去’是今后的必由之路。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國際市場的運營、服務成本確實比國內高很多。我們目前在積極進行海外項目拓展,采取多種方式:一是直接銷售,二是進行EPC建設,三是提供融資,四是自己投資一部分,希望今年有大的突破。”國電科環副總經理、聯合動力總經理張濱泉在接受《能源》雜志采訪時如此表示。
除了風機制造商看好國際市場,風電運營商們對國外風電市場也伺機而動。事實上,相較于風機制造商在海外市場到處開花的情景,風電開發商在海外投資的風電項目卻屈指可數。
在海外許多風電場的設備招標會上,經常會發現中國制造商的身影。為了售出更多的風機,他們單刀直入,希望斬獲更多的訂單,一些制造商甚至扮演了開發商的角色——在開發好風場將自家風機安裝后,將風場賣出。
那么,與制造商們相比,開發商有著怎樣不同的投資維度?對于拓展海外市場的開發商而言,還存在哪些潛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