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來,丹麥人憑借著對風能的熱情和執著,在不同的時期對風能利用貢獻著創造性的技術智慧,培育出像Vestas等這樣的風電領軍企業。德國人憑借其雄厚的工業基礎,精湛的技術工藝水平,嚴謹科學的敬業態度,尊重大自然和尊重生活的價值觀,把風能利用和產業鏈條推向了現代化的技術產業,孕育出像Nordex、REPower、Siemens,、Bard,、Multibrid,、Kenesys、E.N.O等為代表的整機供應商,并有一千多家零部件企業相配套,形成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如Winergy、BoschRexroth、Siemens、VEM、ABB、Beickhoff等等。近年來,盡管西班牙,荷蘭和英國在風電設備制造產業方面遠不能和德國相比,但其風電技術的開發也在不斷提高和進步,形成了以技術服務和風電場管理為主導的服務產業。西班牙的陸上風電和英國的海上風電都在歐洲新裝機總量中占有重要份額。
在風電技術、并網控制和風電場管理能力不斷提高和完善的同時,在歐洲乃至全球范圍內,風電市場的發展卻并不一帆風順,這與國際政治和經濟緊密相連。二戰以后石油價格的回落是對風能利用產業化探索的極大打擊,直到70年代石油價格飆升和政治因素導致的禁運,才重新激發人類對風能利用的熱情,一直到90年代初期,技術上有了重要突破,實現了商業化。2000年以前是風電技術快速發展的時期,出現了大功率三葉片偏航變槳和變速機組,超過1.5MW,歐洲國家紛紛出臺政策,鼓勵投資,快速推動風電市場發展的時期。快速發展導致了政策上的不完善和不確定性,市場供應和需求的不平衡,技術上的不成熟造成了質量的風險與代價。如英國由一開始大力鼓勵風電,到撤銷政策,限制發展,使得英國的設備制造企業紛紛脫離風電市場,直到今天,英國大量的海上風電機組的需求仍然依賴于德國和丹麥的整機供應商。丹麥30多家整機廠的供應能力遠遠大于國內的市場需求,同時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質量風險使一部分整機廠喪失生存能力,實現了重組和兼并,減少到只有幾家企業。相對而言德國的風電政策是穩定的,整個產業一直良性發展,也是德國成為歐洲最大風電國家的主要原因。伴隨著歐洲經濟在2000年前后的疲軟,歐洲風電市場處于低谷狀態,直到2004年以后歐洲經濟開始復蘇,東京環保協議簽訂,各國對綠色環保的渴望與需求強烈,風電市場的結構也已經調整完成,在技術上的完善和提高,使風電產業得到了快速提升。同時,歐洲國家迅速出臺一系列的激勵政策和措施,促使市場需求急劇擴大,整機供應量開始無法滿足需求,產能的擴大促使風電相關企業加強了投資。在這一時期風電技術獲得了急劇提升,REpower和Enercon先后分別推出5MW機組和4.5MW機組,1.5M和2MW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在此輪的復蘇過程中德國風電產業尤其是供應鏈,依靠其強大的競爭力和國內市場需求搶占了國際風電市場鰲頭。到2008年,風電產業的產能擴大基本完成,滿足了市場的需求,但是哥本哈根的環保會議的不成功,讓多數國家對清潔能源需求的壓力大大降低,再加上2009年美國的金融危機,同時對歐洲經濟產生了連帶反應,造成了風電投資的大大縮水,很多計劃的項目被暫停和取消,使風電行業又一次進入停滯期,直到2013年下半年全球風電才有了變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