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V-GL海上風電亞太地區負責人 Dr Jack Giles出席“上海國際海上風電+風電運維活動”時,就“亞洲如何從歐洲為期十年的海上風電場運營和維護項目中獲益”發表技術演講
歐洲運維初期的十年,運維成本不被重視,OEM也可提供保障可靠性,所以業內對維護關注并不是很強,導致整個工廠有缺陷,有時僅僅是救火式的維護。于是人們從痛苦中吸取教訓,開始關注運維。過去人們是農業的設備,現在他們更加關注于真正海上的發電站,設計更加精良,更能適應海上的狀況。
起初,風機比較靠近海岸,然后越來越遠,甚至離開海岸線160公里。所以剛開始維護并不是非常注意,但是隨著離開海岸距離越來越遠,海上環境的惡劣,問題越來越多。海上產生故障的話和陸上對比成本多出一百倍不止,所以對于維護團隊來說困難重重。DNV-GL在德國和英國的項目都離海岸線非常遠,極具挑戰。另外還有一些風場,有的時候可以把機子拖到岸上進行維護。DNV-GL發現海上風電運營維護其實要走的路更遠,從陸上的技術到海上的技術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戰,只有增加這些風機的可靠性,才可以不用常進入這些海上風場。首先要降低維護時間,另外要考慮中國的情況,比如臺風,人員安全等,另外還要考慮專業人員的培訓,DNV-GL可以花經費來培訓人員。
海上風場整個進入的風險主要是由于氣候引起的,特別是糾正維護,會帶來停機的成本。一個風機一年有7-14次的故障,故障率非常高。早期DNV-GL的經驗教訓都是陸上轉到海上技術中遇到了一些問題,海上非常惡劣氣侯的情況使部件遭到了很多破損。另外也缺乏預期預防性策略。備件非常重要,備件要保持供貨,同時需要一個很好的庫存,特別是在風場上面要確保可靠的備件供應,還有應急計劃,腐蝕的保護、防護,和沖刷保護等。還有比如電纜的暴露,電纜受到的破壞等等,這些會帶來停機的風險。
整個運行和維護是花錢的,在整個項目全生命周期成本中,海上運維的成本大約25-30%,而陸上是10-15%。根據歐洲數據的預測, 500兆瓦的風場,比如說70萬歐元,或者是170萬人民幣一兆瓦年,這個數值是非常高的,所以必須通過預測性的維護來及時響應。運行和維護是確保風場能夠順利工作。維護包括:一、預防性的維護,主要是看一下通過檢驗檢查來進行定期的維護;二、更正性的維護,比如說如果出現了問題,要及時響應修護它,這個是響應性的,基本上要糾正原先的故障。再往下分,預防性的維護可以再分成有條件的維護,即給它一定的條件,允許它退化到一定的條件。另外一個是定期問題,是定時間段的維護。定期有時并不一定非常充分。更正性維護一個是根據需求的,還有一個是批處理的方式,也許并不一定會帶來很長的停機時間,DNV-GL希望通過批處理能夠把很多問題處理掉,改善整個風場的發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