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草案中“按市場屬性定位電網企業功能”,在最終的方案中也變成了“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電力技術特性定位電網企業功能。”
此外,最終的方案還強化了對新能源發電的重視力度。在“分步實現公益性以外的發售電價格由市場形成”一節中,增加了“合理確定生物質發電補貼標準。”
“對售電側的放開是此次改革的重點,加上《意見》對分布式發電的支持,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市場的潛力將被大大釋放出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研究中心教授鐘一清表示,此次電改不僅打破了一網獨大的局面,更推動了新能源發電市場份額的增加,從而提高了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及生態環境改善。
售電側改革成最大紅利
除了重新定位了電網職能外,新電改方案還有放開發電市場、售電市場,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售電及增量配電業務,促進分布式電源發展等多個亮點。
此次改革之后,電價將劃分為發電價格、輸配電價、售電價格,其中輸配電價由政府單獨核定,逐步過渡到“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分電壓等級核定。分步實現發售電價格由市場形成,居民、農業、重要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等用電繼續執行政府定價。因此,此輪電改的變量主要是競爭性環節的發售電價格。
售電側市場化改革將允許5類企業成為新的售電主體,包括高新產業園區和經濟開發區成立售電主體、社會資本投資組建售電主體、供水供氣供熱等公共事業公司、節能服務公司,以及發電企業都可以投資組建售電主體。
同時,方案明確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配電業務。探索社會資本投資配電業務的有效途徑,逐步向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放開增量配電投資業務,鼓勵以混合所有制方式發展配電業務。
此外,方案將促進分布式電源發展的內容進行了單列。全面放開用戶側分布式電源市場。放開用戶側分布式電源建設,支持企業、機構、社區和家庭根據各自條件,因地制宜投資建設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發電以及燃氣“熱電冷”聯產等各類分布式電源,準許接入各電壓等級的配電網絡和終端用電系統。鼓勵專業化能源服務公司與用戶合作或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設分布式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