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基于對“恒陽除永晝,竹野大風流”的基本認識,開啟了從空氣流動獲取能量的風電時代。從2015年3月至今,新電改大幕拉開已屆三月。此前,中國風力發電已經呈現出哪些規律性特點?9號文正式實施后,風電產業又將如何應對?本期專欄將對近年來中國風電行業出現的重大變革進行分析,并探討風電企業在此輪電改背景下的應對策略。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1981萬千瓦,占全球風電裝機的27%。根據IEA的數據,2014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占到了全球風電新增裝機的45.4%。中國風力發電經歷了近三年的跨越式發展后,時間軸移至電改前夜,中國風電產業不管是體量、技術還是認可度都已今非昔比。
配角正在變主角
當很多人對中國電力發電的印象還停留在壩上草原的“大風車”階段時,中國風電已由最初占全國發電裝機容量不足1%增長為7%。截至2015年一季度,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已經突破1億千瓦,按照國家初步的產業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還將實現翻番,達2~2.5億千瓦。盡管在國外能源機構看來,中國電力裝機容量年均增速9.2%的數字已經足夠令人瞠目,而2012至2014三年間,中國風電平均裝機容量增速更是高達25.8%。盡管中國政府一直羞羞答答的未予承認,但從數據來看,中國風電裝機容量2013年起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風力發電成為我國僅次于火電和水電的第三大電源,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梢哉f,風力發電從補充性電源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了部分地區的主力電源。
中國風電行業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設備制造產業鏈,并在風機設備制造水平等技術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風力發電的技術性突破主要表現在:一是適應復雜地形條件能力強。中國高原高寒風場、丘陵風場、濕地風場所占比例世界第一。可以說,中國發展風力發電存在先天不足。為了應對復雜地形等條件下的風場建設,中國制造的風電設備在對抗嚴寒、生態保護、軍事管制等邊界條件上,所具備安全系數更高。二是風能捕捉效率大大提升。從2011年起,中國將陸上風電項目開發重點轉向中東部中低風速地區,并同步推進海上風電項目。區別于“三北”地帶高風速區普遍采用進口設備的傳統,中國制造的中低速風機、海上風機等設備較之國際同類別設備,其風能捕捉效率平均提升5~10個百分點。三是風電消納能力大幅提升。根據華能集團技術經濟研究院的報告,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華北、東北等高速風區的河北、山西、遼寧等省份,夏季限電現象已經基本改善;內蒙西部、河北北部風電資源已實現向山東、河南、安徽等傳統中低速風區轉移。
簡政放權釋放紅利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大力推動簡政放權。以往風電項目前期開發中最困難的環節——核準審批,已經不再是最具挑戰性的瓶頸,風電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利好也愈加明顯。
首先,國家層面風電產業政策標準趨于合理。全國人大環資委在《<中國可再生能源法>頒布實施五周年評估報告》中指出,“可再生能源法中預設的風力發電全額上網等強制性條款經評估不僅必需,并且需要繼續強化執行”。短期來看,盡管仍有質疑,但國家對風力發電的鼓勵性政策不會廢止。長遠來看,這種保護性措施可能延展至風能產業的上下游鏈條。
其次,行政審批條款趨于下放和簡化。當“跑委”這一運行了十幾年的能源行業潛規則逐漸浮出水面并被曬于陽光之下時,能源企業從業人開始習慣審批簡化和后置的好處。去年以來,不僅核準的前置要件數量大為簡化,而且風電產業的核準權由以往5萬以上在國家核準變為了全部由省級及以下核準;毫無疑問,接下來省一級行政單位的核準權將進一步下放已成為既定事實。
最后,著重解決風電上網難和配送難困局。國家能源局在華能、大唐等企業的涼山州、哈密、承德風場試點推進風電基地建設,形成“區域覆蓋,衛星輻射”的風電重點項目,力求在“十三五”末實現試點區域風電產輸配協同。同時,加快規劃特高壓外送通道配套電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