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及全球范圍內風電的快速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媒體和公眾對風力發電技術的關注。由于風力發電的某些特性,尤其是風電機組只有在有風時才可以運行發電的特性,一些錯誤的認知便隨之產生。在他們看來,風電不像傳統能源那樣易于調度,發電量的多少取決于風速的大小;風能主要是一種能量來源而不是容量來源;風電的主要價值在于能夠替代傳統能源的消耗以及由此導致的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污染物的排放;在用電高峰時刻,風電只占電力系統中相對很小的部分,所以風電的容量價值有限。這些疑問導致了媒體和公眾對風電的可靠性以及如何保持負荷側與電源側的平衡等問題的擔憂。
本文對普遍關注的風電相關問題作了回答。文章從風能的變化性講起,討論了風電是否具有保證容量,探討了風在所有地區戛然而止的可能性,風力發電的可預測性,風電并網的經濟性,對新輸送通道的需求,以及風電是否需要備用電源或專用儲能設備等問題。最后,文章討論了系統是否具備足夠的靈活性以接入風電,火電是否因其具有更高的容量系數而優于風電,以及電網在接納風電上是否存在極限。
1、電網能應對風電出力的持續變化嗎?
早在風電技術出現之前,電力系統的設計就可以應對負荷的顯著變化。電力需求在從幾秒到幾年的時間尺度上變化,圍繞這樣的變化,電力系統運行程序進行了相應的設計,基于相關分析和運行經驗,大體上可以掌握負荷的變化規律。相對于用電高峰來說,極短時間內(幾秒到幾分鐘)負荷的變化很小,其主要是由許多不相關事件在不同流向上改變用電需求所引起。從較長時間段(幾小時)來看,用電量需求的變化往往會更具有關聯性,例如早晨負荷增加而夜間負荷減少。
單個或多個風電場的發電量是隨時間而變化的。風電的變動性加之電力系統原本就存在的變動性,可能會增加變動的復雜性,需要電網運營商進行管理和調控。風能每發1度電,其他發電形式就可以少發1度電,所以其他的發電系統只需要滿足除風電之外的負荷需求,這部分負荷經常被稱作凈負荷(除風電外負荷)。因此,整個電力系統的非風力發電部分就要被調控至凈負荷,即整個電力系統負荷與風電負荷之差。圖1顯示了丹麥西部地區一周內的實際負荷與凈負荷,兩條曲線之間部分就是風電部分。圖2更清晰地表示了實際負荷與風電負荷之間的對比。
圖1 2005年1月10日至16日丹麥西部實際負荷與凈負荷(來源:Energinet.dk)

圖2 丹麥西部2005年1月10日至16日實際負荷與風電負荷(來源:Energinet.dk)
從圖1可以看出,在風電大規模接入時,會在兩個方向上引起明顯變化,這就要求其他發電機組降出力運行。在風電的接入比例很大時,如果現有的發電機組沒有較好的降功率運行能力,應付這一部分增加的變量可能就會比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