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方電氣風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軍: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品質差距。
從今年年初開始,我們在瑞典三期的風機2.1MW110開始發貨。到3月份第一批發到瑞典北部的一個風場并開始安裝、調試,但到現在還沒有結束,可能要到年底了。18個人的團隊在冰天雪地里工作了這么長時間。現場的工作人員表示這些在國內早就安裝調試完了,但在瑞典不行。我們銷售的是產品,產品的本質是品質,從這一點上我看到了中國標準和國外標準的差距,也看到東西方的差距。我們屬于央企,有一些體制上的弊病,尤其是在競爭性行業里反應慢,但也正是因為反應慢,我們顯得很執著、很固執。
作為經歷了中國風電10年起起落落的企業,我們感受非常深,我們要更加注重產品的品質,相信通過努力,東 方電氣、中國的風電設備一定能夠代表世界級的水平。
遠景能源董事長張雷:我感覺這個問題并不難,而且我們就要堅持低價中標,但是什么是價格?這需要一個很科學的定義,到底是你的初始投資,還是你的度電成本?20年內發電量跟實際的運行成本、資產成本的一個比值。所以說,度電成本將會成為低價中標的一個核心詞,我們一定要搞清楚這個定義。
遠景在做一個什么事情?通過大數據也好,生命周期平臺也好,我們希望這個行業越來越理性。比如大家談到可用率,到底是時間可用率還是能量可用率,實際上真正能夠反映風電效率的其實是能量可用率。
所以,在很多本質的概念上面,這個行業一定要達成共識。也就是說我們就堅定地堅持低價中標,但是這個低價是度電成本。
過去一年,給企業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或者企業做了一個什么樣的事情,取得了什么創新再或是遇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問題,有什么經驗、教訓可以和業內分享的?
金風科技執行副總裁曹志剛:我們的一個客戶在內部聘請第三方做項目的后評估,并將之作為一個重要的決策依據。因為靠一時的理論數據或者一時的承諾,很難保證這個產品在三五年或在項目運作周期里面的良好表現。當然,他選擇的產品基本上單價都是最高的但度電成本是最少的。現在有一個難題,這在他們集團內部是不合規的,這也不是一個行業的規則。所以,我們呼吁把后評估作為一個剛性的評價機制導入進來。
17年來,每一次行業里面出現的一些重大事件,其實都在促進行業的進步,這里面有2011年的脫網事件,還有機組的重大質量問題,行業內的飛車著火,以及每一次的質量標準升級,包括認證要求,以及現在面臨的低價競爭。作為風電人要有一個信心,就是要讓風電的資源比常規化石能源更有競爭力,這樣我們的蛋糕才會更大。
廣東明陽風電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溫建仁:開發商正越來越理性,越來越重視可利用率。我發現有一個問題,很多開發商表示比我們主機廠更懂風機,我感覺這不是太合理的。為什么呢?在參與招標的過程中,開發商往往都把我們的整個標書給解剖了,甚至到三級的零部件供應商都有指定配置。作為整機廠商,我們肩負著要把最優秀的風機呈現給業主這么大的責任,但是可能在二級甚至三級的配置上面,業主認為是最好的那個不一定就是在風機里表現最好的。
所以,我想提出這個建議,希望協會確實能夠跟業主方有深入溝通,請業主更關心風機最優的表現。實際上,產品的責任是我們制造商的核心所在。我希望有一個建議或者倡議,能讓我們自己規范起來并跟開發商和業主共同理解這個問題。
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震宇:自從我到風電行業,就碰到了價格問題。當時在特許權招標上,跳水的很多。實際上,可能當時對我們來說,價格已經是不保本的價格了,但是這么多年都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