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風電場運行維護直接關系到風電場的發電量,并與風電場的收益直接掛鉤,因此,風電開發商越來越重視運行維護工作。據彭博新能源預測,未來業主占中國風電運維市場份額的比例將為50%,整機商占比30%,第三方運維公司占比20%。
但是,繼前期風電整機行業無序競爭之后,風電后市場領域的競爭也越來越白熱化,“現在市場比較亂,前段時間我們一個5萬千瓦風電場定檢招標,有三家企業報價,其中兩家報了20多萬,而另一家報了12萬。”中廣核風電有限公司運維中心物資管理部王小軍經理在2016年7月6日的“第三屆中國風電后市場專題研討會”的對話環節談到。
其實,王經理所說的并不是個例,像這種靠低價中標的惡性競爭在后市場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無非是后市場領域的魚龍混雜,各個參與這個行業經營的企業背景實力、發展理念、服務能力、運維標準、預期目的等都不盡相同,這就會出現像上面有的企業這樣刻意壓低價格來競標的現象,更有甚者,會出現幾個人的“僵尸公司”,這些無疑會阻礙風電后市場這一新興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解決后市場亂象的最佳起始點在風電開發商
對此,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楊校生理事長在《中國風電設備售后市場問題探討》報告中建議,應該完善后市場規范體系,加強監管;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招投標制度,公平競爭;加強風電場生產運行管理,發揮效益;優化備品備件管理,優化保障;制定設備退役與拆除規范,完善退役機制;加強后市場數據與信息管理;推動售后市場行業自律。
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侯玉菡副秘書長則稱,就后市場的標準化和規范化來說,風電開發商是解決后市場亂象的最佳起始點。作為業主方,他們希望設備安全,能夠達到投資目的,并在投資范圍內得到效益最大化,因此他們需要的是實力強大的運維團隊。
“從人力資源管理的方面講,你的人的水平要高,作為開發商,希望我們的運維團隊多思考,多提出解決手段,業主的希望是長期持續的效益。服務商能不能跟業主一道,使用它獨有的資源,這一點也非常關鍵。”北京國電電力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董霞威總經理提到。
創新是運維公司的最大支撐
而對于業主、整機商和第三方運維公司來說,要想推動風電后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還需從自身做起,為客戶提供模塊化和標準化的服務產品,保證風電機組壽命,提效增加發電量,降低運營成本。
在當天的“風電運維模式與后市場規范化探討”對話中,無論是北京金風慧能技術有限公司張偉副總經理、上海電氣風電工程服務公司黃闖副總經理、埃克森美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岳春陽副總經理、中際聯合(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劉志新董事長、上海探能實業有限公司萬輝總經理,還是北京優利康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精家董事長都談到了企業的創新,認為在如此競爭激烈的后市場中,創新是企業最大的支撐。
上海探能實業有限公司萬輝總經理就提到,后市場的創新一種是技術創新一種是模式創新,現在更多的是在模式上做一些改變,從降低備件的綜合成本角度出發,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開放數據,通過共享平臺降低運維成本。
同樣,北京優利康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精家董事長也談到了這兩種創新。他強調,優利康達一直很重視創新,作為一個以服務為主的公司,優利康達同時有很多自主創新的專利和實用技術。優利康達能夠系統的總結出來多種風機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集中起來能夠反過來服務于市場。另外一些模式上的創新也在做,優利康達珍惜作為第三方公司的一些獨特的優勢,發揮區域整合的集約優勢,提供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