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由六大機構共同主辦的2016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落下帷幕。比起前兩年的冷清,今年的大會升溫不少,甚至讓人聯想到當年風電行業最火爆時的場面。然而,盛況之下,難掩風電人的焦慮,與新增裝機量創新高相伴的是高棄風率依然無解;中國雖已是風電并網裝機第一大國卻在發電占比指標上遠遠落后于歐美;海上風電發展路徑乃至電價政策仍在苦苦探索……
截至2015年底,全球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4.32億千瓦,其中,中國風電裝機達到1.29億千瓦。目前,中國風電裝機已突破1.4億千瓦。雖然我國風電裝機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但在發電占比中仍然較低。2015年,我國風電上網電量僅占總量的3.3%,而整個歐洲已超過11%,德國達到了13%,丹麥更是超過了40%。
針對此現狀,能源主管部門相關人士也在大會上提出,要使風電盡快擺脫受人非議的“花瓶”處境。“十三五”期間風電產業發展不再以規模為導向,不再只注重新建的規模,更要重視利用。
實際上,這一思路并非首次提出。早在去年的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主管部門就提出“十三五”風電規劃將淡化裝機目標,不僅重視增量,更要優化存量,解決棄風限電等行業頑疾。
而更早之前,能源主管部門也在多個公開場合表達過,要推動中國風電產業實現由“數量”到“質量”的轉變。
不僅是主管部門,包括業內大多數企業,想必都對行業的癥結看得很清楚。但遺憾的是,幾年下來,老問題依然如故,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風電產業仍停留在“大而不強”的階段。這一方面凸現出問題的復雜性,利益博弈的激烈性;另一方面也表明,解決問題的路徑設計很重要。政策措施不僅要準確指向問題,還要具有現實的操作性,確保執行的嚴肅性。如何引導行業健康發展,需要主管部門具有破局的勇氣,更需具備“平衡”的智慧。
電價調整正是主管部門引導行業健康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張牌。
隨著前段時間《關于調整新能源標桿上網電價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出爐,也使得海上風電標桿電價下調5分錢的話題成為今年風能大會上的爭議焦點。
當前,不論是主管部門,還是行業企業,基本上可以達成一個共識,那就是成本下降和補貼退坡是包括風電行業在內的新能源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主管部門和企業的分歧在于,下調電價的時機選擇和下調幅度。
在主管部門看來,包括海上風電在內的整個風電產業若不盡快降低成本將失去競爭力,難以擔綱由補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轉變的重擔,甚至有可能被光伏等其他新能源所擠壓空間。而在企業看來,若不解決棄風限電等行業頑疾而一味調價則會導致產業畸形發展。對于海上風電而言,過早下調電價則將導致開發商不得已將成本壓力傳導給設備制造商等其他環節,甚至給整個風場的全生命周期埋下不可預知的隱患。
位置不同,視角不同,對產業的判斷有所差異實屬正常。要解決這樣的分歧,一方面,要求主管部門不能想當然出政策,更不能為了調價而調價;另一反面,作為風電企業,也要開誠布公的亮出底牌,讓政策制定者清晰的知道技術的進步到底能使成本控制在什么水平,而不能打自己的小算盤。因為,過早地“斷奶”和過度地依賴補貼,兩個極端最終帶給產業的卻是相同的傷害。
說易行難。合理引導風電行業健康發展,要求主管部門對產業發展把準脈、拿捏好度,這的確需要政策制定者具備“精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