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全球風電行業并購風起云涌
2016年可以稱之為全球風電行業的“并購年”。西門子并購歌美颯、GE收購阿爾斯通海上風電業務、維斯塔斯收購德國運維公司Availon……當前,國際風電行業并購頻發,這也從側面表明風電制造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
從目前這些并購案來看,主角并非中國企業,但風電制造產業作為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中國風電制造企業作為全球風電制造的中堅力量,這些并購案對中國整機商實則將產生借鑒和深遠的影響。
一方面,中國風電整機企業無需盲目跟風,首先要專注于自身的研發;另一方面,也要學會并善于運用并購等資本運作手段,通過并購提升技術創新水平,提高在全球不同區域市場的駕馭能力。
目前,國內一些企業的并購傾向于快速做大的考慮,而跨國公司的并購更多的是戰略并購,其著眼點是前沿技術和潛在市場。
作為中國同行來說,從今年一系列并購案例中所要學到的,不是通過并購獲得規模上的擴大,而是如何通過并購真正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不應單純以占有資源為目的,而是要轉向以技術創新為出發點,甚至是利用被并購企業研發機構逆向融合企業在國內的研發機構,從而搭建國際化創新平臺,獲得技術創新優勢,增強自身競爭力。
5 分散式風電崛起帶動風場開發模式轉變
在今年底發布的風電“十三五”規劃中,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的分散式風電開發成為一大重點。然而,中東部和南方地區地形復雜,風資源狀況差異大,因此,過去適用于“三北”地區的風電開發模式必定要做出較大調整。如何使這些地區分散的風能資源更充分高效地得到利用,風電開發商和風電制造商都將面臨新的挑戰。
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預計全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8000萬千瓦以上,其中,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陸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容量將占到4200萬千瓦以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十三五”期間“三北”地區陸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容量則為3500萬千瓦左右。這意味著,若算上海上風電的新增并網裝機容量,中東部和南方地區新增并網裝機容量將占到全國新增并網容量的57%,遠高于“十二五”時期的26%。同時,這一地區累計并網裝機容量在全國的占比也將提升至1/3。
傳統的風電開發模式中,從風電場的總裝機容量到單機容量、從機位的個數到塔筒高度等都有明確的約束。目前投運的風場,基本上同一風場必須是單一機型,鮮有不同機型混排的現象。這種標準化的設計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縮短工期,節約初始成本投入,但也存在無法充分利用有效風資源的問題,限制了風電場整場發電量和效益的提升。
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的風資源情況、道路情況、地形情況等千差萬別。顯然,只有針對每一個項目,甚至是每一個機位點進行針對性設計,才能保證風電場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分散式風電開發漸成重點的背景下,“三北”地區的標準化風電開發模式必然要轉變為個性化、定制化的風電開發模式。
對于風電開發商來說,這意味著要從過去單純的設備招標轉變為風電場開發解決方案招標,從而保證風電場被看作一個整體,進而最大限度地提升風電場的內部收益率。
此外,在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利用風場風能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機組性能,未來在安裝風機臺數方面也會給予企業充分的自主權,因此,可以推測風電機組容量的定制化設計也將逐漸成為趨勢。
6 海上風電醞釀下調電價引爭議
《關于調整新能源標桿上網電價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的推出,猶如給剛剛被點燃的發展海上風電的熱情澆了一盆冷水。根據該征求意見稿,擬對海上風電項目比現行電價下調每千瓦時0.05元。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企業巨大爭議。
業內普遍認為,此時不是調價的合理時機,目前我國正式投運的海上風電項目還為數甚少,需要通過規模化發展,探索技術經濟最優的方案,為未來海上風電的大規模發展奠定基礎,在積累足量的相關實際運行數據之后,根據運行項目反饋的比較全面的信息再研究電價調整方案比較合適。
而對于海上風電投資過熱的擔心,有觀點認為,本來海上風電投資就高,進入的門檻也高,有能力進入的開發商屈指可數。在海上風電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的現狀下,即使不下調電價,海上風電投資短時間內也不會過熱。
實際上,電價調整是主管部門引導行業健康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張牌。當前,不論是主管部門,還是行業企業,基本上可以達成一個共識,那就是成本下降和補貼退坡是包括海上風電在內的新能源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主管部門和企業的分歧在于,下調電價的時機選擇和下調幅度。
在主管部門看來,包括海上風電在內的整個風電產業若不盡快降低成本將失去競爭力,難以擔當由補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轉變的重擔,甚至有可能被光伏等其他新能源擠壓空間。而在企業看來,過早下調海上風電電價將導致開發商不得已將成本壓力傳導給設備制造商等其他環節,甚至給整個風場的全生命周期埋下不可預知的隱患。
位置不同,視角不同,對產業的判斷有所差異實屬正常。要解決這樣的分歧,一方面,要求主管部門不能想當然出政策,更不能為了調價而調價;另一方面,作為風電企業,也要開誠布公地亮出底牌,讓政策制定者清晰地知道技術的進步到底能使成本控制在什么水平,而不能打自己的小算盤。因為,過早地“斷奶”和過度地依賴補貼,兩個極端最終帶給產業的將會是相同的傷害。
7 風電產業嘗試融資創新
今年3月,協合風電成功注冊國內首單非金融企業綠色債券,這為以風電為代表的綠色項目拓寬了融資渠道,打破了信貸渠道的局限性,同時將引領更多的綠色渠道創新。
風電屬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具有資金需求大、建設期短、融資周期長等特點。由于融資額大,導致年度財務費用居高不下,對企業來說是長期沉重的財務負擔。目前,在風電行業,一般是以項目公司作為融資主體,項目的融資額、融資結構的設計均與項目本身的資產價值以及未來凈現金流量緊密聯系。
隨著風電產業的迅速發展和國家風電項目審批權的下放,近年來民營風電占比大幅增加。與之相伴的是 ,資金成為民營風電開發商最缺少也最迫切需要的支持。中小型民營風電投資商得不到足夠的金融支持,面臨著重主體、輕債項,重歷史、輕預期,強制資本金比例,項目融資品種單一等融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