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始于西歐的風能,在1995年才在中國開始市場化之旅,而直到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中國風電產業的商業化市場才得以徹底爆發—短短幾年內迅速成立、發展、崛起的中國風電企業,竟然開始向被GE、西門子等國際巨頭主宰的風電市場發起沖擊,中國企業進步之快的確讓世人刮目。
但中國風機制造商仍難以擺脫技術落后的痼疾,盡管風機的發電機、變速箱、葉片等零部件已國產化,金風科技、華銳風電等一線企業也積聚起相當的實力,但中國風機的整體質量卻仍與國際水平有一段距離,“中國風機的質量在國際上只能說還‘湊和’,同樣功率的風機國外產品能比中國產品多發10%到20%的電。”一位風電業內人士告訴《環球企業家》。
不出意外地,中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受到了質疑,“國內風電企業的質量問題比比皆是,過去問題出在本國,都由國有的風電開發商埋單了,現在進軍海外,第一關質量認證就不一定能邁出去。”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公司的一位高層向《環球企業家》表示了疑慮,并認為“這都是近兩年風電行業過于浮躁所致”。
實際上,在羽翼未豐時就匆忙進軍高手如云的國際市場,這并非中國風電企業自信過了頭,國內殘酷的產業現實不得不過早地將年輕的中國選手推入賽場。
據Frost & Sullivan咨詢公司發布的《中國風電市場2010年新展望》報告顯示,從2004 年至今,中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從6家急劇擴張到70多家,2010年這70 多家企業按現有規模建成后,產能完全釋放將使風電設備產能達到年產3500萬千瓦,而今后五年的平均市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至多1000萬千瓦。“這么搞下去國內市場肯定容不下!兩年前還在培育國內市場,一轉眼,形勢已經變成走向國際了。”上述官員半開玩笑地說。不僅如此,國內市場的增速也在放緩,長城證券分析師周濤告訴《環球企業家》,2009年中國風電裝機的增速是100%,而今年到現在則只有25%。“今年國內市場增速的放緩,直接導致了今年風電企業走出去的危機感越來越強,就是這半年的事。”周濤補充說。
這就不難理解在美國國際風能展上中國企業表現出的強烈進取心了,在羽翼未豐時進入高手如云的國際市場,中國風電企業的國際化之戰該如何出牌?
性價比,或許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企業制勝的唯一優勢。“同樣的風機,中國產品要比國外便宜25%到30%,中國產品只要質量還過得去,在國際上還是有競爭優勢。”周濤分析,在商業競爭環境下,選用中國的產品有助于進一步降低風電的價格,當然這得犧牲一些質量。
但劣勢也同樣明顯。“中國企業若要切入美國、西班牙等傳統風電市場,這些地方往往是GE、維斯塔斯等企業一家獨大,中國企業不可避免地要與這些國際巨頭短兵相接,而相對于后者,中國企業是沒有獨步天下的拳頭產品的。”因此,周濤并不看好中國企業在這些傳統市場的發展。
而如果在南非、東南亞、東歐等新興風電市場,答案則要樂觀許多。這些新興經濟體可能正是定位于中端市場的中國產品的理想之地。實際上,眾多中小型的中國風機制造商已經開始深耕越南市場,2009年底,長征電氣(600112)旗下的銀河風電就獲得了越南Mau Son風場的80 臺2.5兆瓦風機的訂單,總金額高達18億元。
盡管現在走出去的中國風電企業仍是少數,但上述國家能源局官員提醒,中國風電企業需要未雨綢繆的是,當70家風電企業都紛紛出海時,如何避免中國企業之間互相降價、互相詆毀等不擇手段的競爭方式帶來的中國風電整體信譽的受損。畢竟,這樣的情況在中國任何一個出口制造業中都不鮮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