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國產風電機組價格大幅降低的原因,業內給出多種答案,如國產化程度提高、原材料價格下降、運輸成本降低、規模效益加大等。但還有一種廣為流傳的提法是,企業為了在項目招標中中標,違背市場規律不惜降價,進而引起其他企業跟風,這樣的價格競爭已經成為近幾年國產風電整機設備及其零部件質量頻頻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祁和生認為,在整個行業利潤只有3%-4%的情況下,價格戰將不利于國內風電設備企業的長遠成長,也不利于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毛利率的增長,對上市公司而言,價格戰則意味著企業凈利潤的縮水。
2004年4月,我國1.5兆瓦風電機組單位千瓦造價為5000多元,這一價格隨后一路上揚,一直到2008年達到6000元以上后開始下降。當時風電設備市場的形勢是,國內僅有一兩家企業可以生產1.5兆瓦機組,供求天平嚴重偏向供給一方。
業內人士預計,如今2.5兆瓦以上機組面臨的形勢已與當時大不相同。目前具備生產能力的企業達六七家之多,因此重現1.5兆瓦風電機組當初的風光恐怕較為困難。更大的可能是,同時參與投標哈密項目的幾大風電設備巨頭,或將價格戰戰火引入剛剛胎動的大型風電機組市場。
有人將價格戰的成因歸咎于現行的特許權招標制度。相關人士認為,風電特許權招標應更加透明化,應引入完全獨立第三方進行編標、發標、開標、評標等方面工作,并進一步降低風電機組價格在投標中的權重。
但該人士同時承認,目前風電機組國產化已經達到90%以上,價格逐年呈下降趨勢,這也正是這幾年特許權招標的貢獻。招標的目的就在于降低機組價格,因此只要存在招標,就很難避免企業的低價投標行為。由于低價投標導致的風電機組質量下降,并不能歸咎于招標制度,企業自身應該承擔更多責任。
幾大制造巨頭暗戰“大”哥地位
除了比拼價格之外,幾大風電設備巨頭還不斷在單機容量上鏖戰。
今年8月17日,金風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將原計劃2011年完成的原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研制項目變更為6兆瓦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組研制項目,并計劃2012年6月底前完成首臺樣機安裝。
而在上周剛剛閉幕的2010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華銳風電則宣布,由其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首臺5兆瓦風電機組已正式下線,6兆瓦風電機組也將于明年上半年下線。
前者剛發公告升級單機容量,后者便迫不及待地宣布5兆瓦樣機下線,并且在預告6兆瓦下線的時間節點上也再度領先前者。從目前看來,在機組大型化上的較量,華銳風電又一次跑在了金風科技前面。
根據中國風能協會提供的資料,除華銳風電與金風科技外,目前東汽、海裝、湘電等企業已開始研制單機功率為5MW的風電機組。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湘電5兆瓦風電機組發電機部分已經下線,整機有望于年內下線。
據中國風能協會統計,2005年我國風電場新裝1兆以上風電機組僅占當年新增裝機容量的21.5%。隨著國內企業兆瓦級風電機組產量的增加,2007年兆瓦級風電機組裝機容量占到當年新增市場的51%,2008年占到72.8%,2009年占到86.86%。兆瓦級風電機組目前已經成為我國風電市場的主流產品。2010年3月,工信部用《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吹響了我國風電機組進軍2.5兆瓦的號角。而此次哈密項目招標,則標志著我國風電機組開始邁入2.5兆瓦時代。
祁和生認為,國家鼓勵大型風電機組的目的,在于提高我國風電設備制造的整體實力,避免風電制造業出現低層次的產能過剩。風電機組大型化是未來的趨勢,龍頭企業在這一趨勢中將會利用自身資金與技術實力,進一步拉大與中小企業的距離,避免與中小企業在低功率風機上的惡性競爭。但風電機組究竟多大合適,最終還要算一算經濟賬。
世界風電巨頭維斯塔斯全球技術研發業務總裁芬恩·馬德森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如果需要,維斯塔斯第二天就可以造出10兆瓦的風機來,這在技術上沒有任何困難,關鍵是看究竟多大的風機最有規模效益。能否為開發商帶來最低的度電成本,才應該是制造企業更加應該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