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6日訊(記者 李雨思)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近年來一路高歌猛進,產能過剩、低質擴張的質疑之聲一直未斷,但來自業界的聲音卻一直辯稱產能不過剩,表示這是成長中的問題,要靠規模化來解決。
早在2009年初,國家能源局就發出了"警惕風電設備制造業投資過熱"的呼吁;同年9月下旬,國務院批轉由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上報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更為明確地指出:要嚴格控制風電裝備產能盲目擴張。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表示,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產能過剩,但這都是成長中的問題。他指出,中國跟發達的國家相比例如美國,在推動新能源產業時的環境有不同,美國完全以市場為主導的,科技又很強大,而在中國這兩個條件均不存在,所以國家的政策支持力度會比較大,要先把大家動員起來,一旦規模發展起來就會走上良性的發展,"現在不可避免有浪費,有發電機組的空轉,但首先要發展起來"
國內風電設備制造商華銳風電副總裁陶剛也表示,如果不形成規模化,成本不能跟化石能源相競爭,風電產業僅長期靠政府大規模補貼是沒有前途的,一切都成為空談。據了解,過去三年,風電機組整體價格已降低40%,并還在繼續下降。
在光伏產業同樣也是如此,太陽能電池廠商英利綠色能源執行董事、CFO李宗煒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光伏產業的產能肯定不過剩,不然目前多晶硅的價格不會有現在這么高,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供不應求。未來太陽能大規模的發展一定是成本下降到和火電價格差不多之后,政府不需要補貼只要推動發展就可以了,這時候市場潛力是無限大的,而企業的競爭力就體現在誰的成本能最快降到那一步。"在中國的話,根據現在的技術預測,應該是在兩三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