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風電行業無疑成為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亮點。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全年風力發電新增裝機達16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182.7萬千瓦,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這也意味著,在短短幾年時間里,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風電裝備最大的消費者和生產者,此外,還造就了兩家全球排名前五的風機制造企業。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曾公開透露,在即將頒布的“十二五”規劃中,包括風能在內的可再生能源將占據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
誰占有未來的能源,誰就占有未來的發展空間。金融危機過后,在全球“綠色”能源發展的浪潮中,風電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贏得了先機,并在應對能源結構多樣化和低碳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雖然2010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超過了美國,但是發電量只有500億千瓦時,仍然低于美國。與此同時,中國風電行業的新舊傷口皆未愈合。中國要想從風機制造大國真正轉變為風機利用大國,仍需“過五關”。
第一,風機質量問題浮現。2010年,從寧夏天凈神州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的一臺東汽風機倒塌開始,相繼發生的多起風機質量事件讓風機制造龍頭紛紛卷入質量漩渦。國內整機制造的前五名幾乎都未能幸免。盡管風機事故的發生有操作不當的原因,但是倒機、風機葉片或主軸斷裂、電機著火、齒輪箱損壞、控制失靈等風機質量隱憂無疑正困擾著中國風電行業。
第二,核心技術不足的劣勢顯現。一直以來,國內風電行業比較看重裝機容量的增長和風電機組的升級換代,相比之下,國外風電巨頭更看重度電成本。盡管中國風機價格比國外風機便宜約20%,并以此迅速占領了大量市場,然而核心技術不足無疑將制約中國風電行業的長遠發展。
目前,中國優質的風場資源已經幾乎被瓜分殆盡。由于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傾向明顯,2009年,風電設備產業被國務院列為抑制產能過剩的重點領域之一。盡管產能是否過剩引起市場的爭論,但風電新裝機增速放緩的態勢則顯示出風電企業制造優勢正逐漸下降。如何不再依賴國外技術,將低廉的制造成本優勢轉變為有技術含量的品牌優勢,無疑成為中國風電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第三,上網瓶頸遲遲未能解決。由于電網建設嚴重滯后于風電裝機速度,電網“棄風”事件時有發生,這一直被風電行業詬病。出于利益考慮,一些地方政府在風電項目審批時具有排他性,地方電網在并網問題上也不配合,加大了風電企業的成本和并網難度。一般來講,國外先進水平未并網容量不會超過10%,而中國則高達30%以上,嚴重影響了風電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第四,國際競爭力急需提升。近年來,以華銳風電、金風科技等為代表的中國大型風電企業都把海外市場作為重要發展方向,而國內風電企業普遍缺乏海外運營的經驗,加上清潔能源領域的貿易爭端開始頻頻出現,如何增強中國風電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漸提上日程。
第五,政策體系有待完善。相比化石能源,風電無疑是優良的清潔能源。然而,風電本身具有發電不穩定、成本高、輸送距離遠等“先天不足”,同時還面臨著電網瓶頸、資金和技術難題、無序擴張、檢測認證體系不健全、缺乏運營維護經驗、國際貿易爭端等“后天瓶頸”。在風電裝機躍居世界第一之后,及時完善政策體系,破除種種瓶頸,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風電企業,將成為中國風電行業未來發展的現實問題。
中國風電行業“風光無限”的背后,留給人們更多的是沉思。中國的“大風車”不僅需要轉得更快,還需要轉得更好、賺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