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陽能
多年來,太陽能發電起起落落,投資者下了很大的賭注,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項技術達不到期望。太陽能發電容量目前為5400兆瓦,只占全世界發電總量的不足1%,這些電量可滿足200-300萬家庭的日間用電需求(太陽能無法在夜間發電,這意味著需要備用能源)。
太陽能發電規模相對較小的一個原因是,傳統的太陽能電池板不能十分有效地將日照轉化為電力,因此,大多數太陽能電力的生產和消費都是在同一個地點進行,很多時候,只靠太陽能還不足以滿足一個家庭的需要。新澤西州公用事業委員會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安裝一個容量10千瓦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需要大約77,500美元。如果沒有補貼,該系統需要50年才能收回成本。而有補貼的話,時間可縮短至9.6年。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以太陽能電池板發電的成本為每度電35至45美分。美國太陽能工業協會說,美國的成本通常要低一些,大約26至35美分,因為這里日照較強。
現在,新一代的太陽能發電廠已經能夠以很有競爭力的價格大規模地生產電力。新的發電廠使用一種名為聚焦式太陽能或CSP的技術,該技術比傳統的光電池板更有效,它使用半導體芯片將日照轉化為電力。CSP發電廠使用大量的反射器或太陽能接收器來跟蹤太陽的移動軌跡收集熱能。這些發電廠可以生產成百上千兆瓦的電力,接近礦物燃料發電廠的發電量。
主要障礙仍然是把太陽能發電廠的發電成本降低到接近傳統發電成本的水平。能源部下屬的桑迪亞國家實驗室任CSP項目經理的湯姆•曼奇尼說,雖然CSP發電廠的原材料——陽光是免費的,但三個方面的因素令CSP發電廠的費用比傳統的燃煤發電廠更高。由于該項技術是新的,其設備本身就十分昂貴,而且要花更多的錢去運行和維護。而由于風險的存在,項目融資需要付出高昂代價。目前,CSP仍然需要政府資助才能維持,無論資助形式是對發電廠商實行減稅還是向購電者提供補貼。這一行業在2006年取得一大進展,獲得美國政府批準享受稅收抵免優惠,抵免額為太陽能項目成本的30%。另一個正在進展中的是由政府發起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度,這一制度也為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者們提供了一條很有價值的收入渠道。希望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的企業和公用事業公司可以購買和出售這些配額。
新技術激發了該行業的快速發展。歐洲的主要電力公司如西班牙的Abengoa SA和意大利的Enel SpA都投入巨資修建新的發電廠,這些發電廠將在未來幾年內投入運行。在加利福尼亞州,愛迪生國際和Sempra Energy等公用事業公司已經簽訂合同,向列入計劃的項目購買大量太陽能電力。在內華達州,Solargenix Energy LLC計劃年內將一個64兆瓦的太陽能發電廠交付使用。
能源專家認為,隨著更多的CSP發電廠開始運行,這一技術將會得到改進,成本將會降低。但由于現在的成本很高,如果政府沒有重大激勵手段,很少有公司愿意冒險建設電廠。“這是一個類似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曼奇尼先生說。
三、生物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