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正在全球范圍迅速發展。而且主戰場正逐漸從陸地轉移到海上。全球重工業企業紛紛參與,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為了將巨大項目納入囊中,也開始開發超大型裝置。
“風篇”將主要介紹風力發電。在太陽光、太陽熱、生物質、地熱等新能源中,風力發電的特點在于,成本較低,除了陸地之外,還可在海上開展大型業務。在陸地上發展起來的風力發電業務,如今開始向海上轉移。
幾年后,英國近海海域將出現獨特風景。這是因為,到時候這里將出現6000多架高度約120m、相當于40層樓高,葉片旋轉直徑達100m的巨型風力發電裝置。英國政府將向海上風力發電領域投入1000億英鎊,并提出目標,要在2020年之前實現發電40吉瓦(吉為10億),這相當于英國耗電量4分之一。
相當于32座核電站
其中,被稱為“Round 3”、全球屈指可數的項目備受矚目。現在正在進行開發權投標,預計將從201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建設。Round 3計劃建設32吉瓦的裝置,其發電容量約占項目的8成,相當于32座核電站。
正因為如此,全球風力發電廠商對英國投以熱切關注。三菱重工為了事業的未來決心放手一搏,著手開發發電容量達10兆瓦(兆為100萬)、全球史無前例的超大型裝置。
三菱重工目前銷售的風力發電裝置中,發電容量最大為2.4兆瓦。處于海上風力發電領域領先地位的德國西門子公司及丹麥維斯塔斯公司正在開發5兆瓦的裝置,從這一點來看,10兆瓦是相當大的數值。
Round 3的裝置投標預計將在2013~2014年進行,時間所剩無幾。三菱重工為了在短時間內開發出具有競爭力的裝置,2010年12月斥資約20億日元,收購了英國風險企業Artemis。
三菱重工原動機業務本部風力業務部門長高山榮太郎雄心勃勃表示:“要在兩、三年內使開發有一定眉目。”如果能夠獲得訂單,僅此一項就能實現接近1萬億日元的銷售額。
平均增長率約為30%
風力發電市場已在全球取得了迅猛發展。2000年全球的風力發電采用量約為17吉瓦,而到2009年已猛增到了159吉瓦左右。最近的平均增長率大約為30%。目前全球市場規模雖然僅為5萬億日元以上,但今后應該會進一步擴大。
風力發電始于陸地,并實現了大型化。以前,發電容量不足2兆瓦的裝置是主流。從2000年代中期起,陸續開始建設2兆瓦以上的裝置。隨著大型化的推進,海上風力發電作為下一個目標也浮出水面。很早就開始采用風力發電的丹麥等歐洲國家感覺陸地已經沒有開發空間,因此開始將建設場所從陸地向海上轉移。
現在正在推進建設的是在海中建造像橋梁一樣結構物的“著床式”海上風力發電裝置。不過,著床式的水深限度在50m以內。如果海水深度達到50~200m,就要建設“浮體式海上風力發電裝置”,使結構物漂浮在海面上。而浮體式剛剛步入實際驗證階段。
風力發電如果沒有風,就僅僅是個結構物。利用吹過的風高效發電的簡單方法,就是加長加大受風旋轉的葉片。在海上,由于海上施工會產生巨額費用,因此實現大型化是非常有利的。
據國際能源署(IEA)推算,2008年,海上風力發電的設備費用為每千瓦28.9萬~32萬日元。
高于陸地上的17.7萬~19.6萬日元。另一方面,海上風力較強,因此發電效率較高。每千瓦時的最終發電成本,陸地為9~10.5日元,海上為10~12日元,勢均力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