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欲借新能源業務變身綜合性能源企業,湖北能源(000883,股吧)的這一計劃卻被市場大環境所拖累。
“到目前為止,公司風電業務的發展速度并不快。”湖北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宏江對本報表示,究其原因,風電開發業務仍未實現盈利,而這種投資預期,影響了企業投資的積極性。
事實上,面對這種尷尬的企業不止湖北能源一家,5月15日,一位受訪的行業分析師也指出,全行業的產能過剩及制度的不完善,讓大多數企業的風電業務表現都不佳,去年,行業排名靠前的巨頭企業凈利潤更出現大幅虧損,部分企業還紛紛停產以應對行業頹勢。
肖宏江也坦言,目前國家對于包括風電在內的新能源的補貼的依據是各地的標桿電價,在標桿電價以下的部分,由國家進行補貼,“但每個省份的標桿電價價格不同,開發成本不同,如此形成了中東部地區電荒,而西部則供過于求,企業開發風電的實際熱情都不算高。”
發力新能源
2004年,重組前的湖北能源的業務板塊中已開始涉足風電。當年,其在湖北九宮山開設全國第一批內陸風電項目,即湖北九宮山風電廠,其首臺機組于2007年投產發電。
2010年重組成功后,新的湖北能源集團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借殼上市等一系列資本化操作后,業務板塊已呈現多元化。
自上市后,湖北能源除了繼續完成了位于清江的水布埡水電站、鄂州的鄂州電廠二期等水火電項目外,還開始涉足新能源,包括參股湖北咸寧核電站、搭建煤炭和天然氣保障網絡外,開發花山新城光伏發電一期等項目。
這一布局已實施5年左右,但目前的回報似乎仍然不明顯。
“到目前為止,新能源方面的業務并未成規模,”一接近湖北能源人士指出,目前只有風電規模相對較大,而九宮山風電廠和齊岳山風電廠一期均已投產,但業績表現并不佳。
公司2012年年報也顯示,期內風力發電量完成1.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5%,對比公司的167.41億千瓦時的發電量,其占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種業績表現與最初的設想很不同,”肖宏江坦言,這種局面下,公司部署風電的積極性不如以往高。
制度的遺憾
“目前國家針對新能源政策的補貼有點一刀切。”肖宏江則指出,目前,國家對于新能源的發展采取補貼,補貼的依據則是各省的標桿電價,“比如說,湖北的標桿電價是0.62元左右,若是低于這個價格的部分,就對企業予以補貼,以彌補企業的損失。”
以湖北能源為例,三個電廠三個成本價,電價分別從0.6元到1元左右不等,上述接近公司人士也指出,按照這種價格,有的電廠可以收回成本,有的則不行。國家對此雖然能有補貼以彌補企業虧損,但虧損部分的補貼金額則需要每年申請,“但作為政府行為,這一申請的周期長,涉及環節多,補貼金額也根據銷量價格等時常有變化,這種政策并不穩定。作為一個現代化運作的企業,這并不符合企業的投資要求”。
其實對比以往,如今的風電開發成本已在降低。但上述人士指出,政策的不確定性因素多,在這種局面下,企業的投資穩定性受到影響較大,因此,積極性都不算高。
“三北地區具有先天性的資源優勢,風電資源豐富且相對穩定,若是同樣的發電機組,在西部地區的發電時長多于中東部地區機組,其發電的單位成本相對較低。”上述人士還表示,但在區域內,三北地區對電量的消納能力則不佳,常有富余。
但若把這部分電量上網輸送到中東部地區,電耗的成本加上后,對終端用戶來說,消納的性價比也不高,自然也不采用,肖宏江也補充,這種局面下,無論哪家風電開發企業,其開發的積極性目前來看都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