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中國的風電市場同樣也有這樣的規律,只不過現在很多開發商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開發商認為自己獨立運維成本最低,但是運維的低成本是否能夠帶來更高的風電收益還需評估。而第三方運維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從技術角度來說,無論哪種運維方式,最終要看的還是成本降低和發電量的增加,所以,國內風電運維很有可能會沿著歐美的經驗,最終走向開發商與整機廠聯合運維的方式。”
建立標準是發展的重要基礎
“對于風電場運維的定義,業界也存在不一樣的看法。天源科創對此問題的理解是對風電場全壽命周期內的資產運營和維護,如果僅僅定義在狹隘的機組故障檢修,備件的更換,無法從根本上為客戶創造價值。”楊華說道,運行、管理、維護風電廠資產的核心是創新服務模式,使風電場的資產發揮最大的效益。風電場投運以后,主機廠并不一定要包攬所有的運維服務。主機廠應該在風電場全壽命周期內與業主合作實施機組的質量性能的改進,軟件的升級、降低故障頻次和故障停機時間,最終達到控制和降低運維成本、提升發電量的目的。
“2013年天源科創實現營業收入14億元,其中大部分仍來自于EPC業務和由其帶來整機銷售以及軟件開發業務,而質量保證期內、外的運維業務的貢獻則略低。當然,這不是我們運維人員的能力差,主要是我們現有服務產品的增值能力有限。楊華表示,“天源未來的核心關注還是看高端增值服務業務,尤其是技術的改進與優化,包括功率提升,全壽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延伸出來的一些高端的服務,當然也會涉及到故障預警等方面的內容。”
隨著2013年大批風機的出保,風電運維市場的需求快速顯現。開發商與主機廠商紛紛設立運維子公司,第三方服務公司也同時涌入一起爭搶運維市場。有人認為,2020年中國風電運維市場將超過千億元。然而市場當下的火熱遮擋不住行業標準缺失的尷尬,當前國家關于風電服務相關的管理條例尚不完善,相關的行業標準和規范也在制定和待公布過程中。風電運維市場難免有些魚龍混雜。很多開發商過于看重運維價格,忽視了高運維價格帶來的高價值。楊華建議,政府應該出面,以政府為引導方,以協會為組織主體,對一些制約行業發展的要素進行調研,從而制定風電運維方面的一些科學、有效的標準。
“目前風電市場上諸多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技術標準不完善,技術標準一旦完善、統一,執行起來也容易。我們還是應該靜下心來做一些基礎工作,呼吁國家科技部、能源局、行業協會能夠帶領大家共同參與、研究、制定各類技術標準與規范。”楊華如此表示,尤其針對風電運維質保期內與質保期外的服務,建立更具針對性的評價體系。以保證不論是質保期內包含在組機銷售價格里的服務,還是質保期以外由開發商買單的服務都能為風電場穩定運行提供支持。
在楊華看來,天源科創相比其它公司擁有先發優勢,長期以來積累的運維經驗和標準才是天源科創領跑的關鍵。“現在對風電廠的管理,每年的管理標準都在提高,比如說我們現在對處理一個故障需要多長時間,是有明確要求的。”
天源科創正在探索自己的標準,同時呼吁風電行業建立統一的標準。“標準的建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包括零部件的,主機的,服務體系的,質量管理體系,運維人員的資格認證培訓,只有把這些基礎建立起來,風電服務行業才能規范起來。”楊華最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