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經濟支柱產業的電力化,如零尾氣排放車輛。這對于在未來十年將要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大國的中國來說尤為重要。如果未來15年,人們還在駕駛內燃機汽車,那么我們一定實現不了減排的目標。所以問題就是如何能夠用電動車,燃料電池等取代內燃機。另外光有電動車是絕對不夠的,還需要有清潔的電網作支持。
第三,如何提高能量使用效率。其實關于這一點很多行業中已經有了這方面的技術,但是如何將這些技術集中應用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于中國而言,在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的轉型中,會順帶完成上述目標中的一些方面。
零排放汽車發展速度太慢
對于汽車工業來說,目前全球市場上前6家制造商占據了全球90%的汽車生產量,主要集中在歐洲,中國,美國,韓國,日本。雖然現在大型的汽車制造商都擁有自己的電動汽車生產線,或是一些燃料電池電車正處于計劃之中。但是按照他們的速度,可能到2020年中期或者2030年,只能實現5%到10%市場占有率,這和我們需要的力度相差甚遠。而且我覺得目前這個行業內部對于氣候變化這個問題也沒有一個比較好的認識。
幾乎每一個和我交談過的汽車制造商均表示他們的科研項目中包括混動型,純電動,以及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但是我認為現有的速度太慢了,跟不上氣候變化的節奏。這個問題急待解決,并且可以解決。應該想辦法讓這些公司聚集起來,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當下的現實是怎樣的。如果我們不這么做我們就不會成功。分散化的方式是不可能解氣候變化問題的。
我贊成大規模的科技變革,但不是通過單個公司來完成,而是需要詳細設定的標準,時間表,以及公共資金支持研發,和私營公司達成合作,展示新型的汽車模型和概念等。
在能源領域,我們極度缺乏這種形式,能源領域大家都是放任自流,所以最終可能是有一百個小項目在做嘗試,但是他們的總和卻遠遠不能滿足所需,實現碳需求的拐點。
可持續發展 = 經濟+社會+環境
可持續發展在當下意味著經濟,社會,環境發展帶來的三重挑戰。經濟發展中造成的環境破壞,收入不平衡等問題是可持續發展在全球范圍內面臨的挑戰。可持續發展應是一種將經濟發展與社會包容性以及環境可持續性三者兼容并蓄的發展方式。
我認為,中國想要將經濟,社會還有環境的發展結合起來是一個公共政策領域的巨大挑戰。但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的領導班子正在探索前行的道路,特別是在污染、氣候變化,以及城市化這些特別復雜的問題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