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訊:“我要不回押在風電場上的質保金。”一位知名的風電機組制造企業負責人對記者抱怨:“按照合同,出質保期后,如果風電機組達到約定要求,質保金就應該還給我。”
但即使質保期已經結束半年多了,這位負責人仍沒有收到某風電場的質保金退款。該公司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加上尚未到期的質保金,這家知名的風電機組制造商2012年之前的質保金占款超過20億元,是其2013年全年利潤的5倍。
質保金是制造行業銷售產品的慣例,以風電機組為例,產業發展初期質保期通常為2年,后來由于部分機組質量問題頻發,大多延長至3-5年。為了向風電場開發商保證機組質量,開發商通常會讓制造商押下銷售額10%左右的質保金。待質保期結束后,如機組質量達到合同要求,才可收回。
然而,目前能夠如期收回質保金的風電機組制造商卻寥寥無幾。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為記者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國并網運行的風電機組已達6.2萬臺,其中2012年以前安裝的機組約有4.6萬臺。按照以往市場上機組供應合同的約定,應有74%左右的機組已出或接近出質保期,但實際情況卻是,仍有將近3.4萬臺機組中的質保金被押,涉及金額超過200億元。換句話說,因為機組質保期的延遲,制造商有200億元的資金沒有收回。
三大分歧爭議難平
巨額款項無法如期收回,為風電機組制造商帶來了諸多麻煩。
上述制造企業的負責人擔憂:“這種狀況不僅讓制造企業在質保期間的機組維護"缺血",也對企業改進產品質量和新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帶來消極影響,這幾乎動搖了企業生產經營的基礎。”該負責人表示,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由此帶來的惡性循環會嚴重傷害到我國風電產業的根基。
盈利的制造企業尚且如此,虧損或經營困難的制造企業就更慘了,被押的質保金款項很可能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看上去都是風電開發企業延遲質保期“惹的禍”,然而,問題并非如此簡單,據了解,開發企業也有自己的理由和苦衷。
一位來自風電開發企業的項目經理告訴記者:“機組質保期延緩或難出質保,其主要原因在于質量問題。從保護自己權益的角度看,開發企業延緩機組"出質保"的做法并不過分。”該項目經理認為,部分風電機組的質量難以達到合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