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圍繞能源安全提出5點工作要求,其中四項掛上了“革命”字眼,首當其沖的是“推動能源消費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
中央政府對能源消費問題的關注由來已久,2012年底的“十八大”報告已明確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戰略任務。此番前所未有地提出“能源消費革命”,且將其列在5項工作之首,足見中國能源消費之不合理已到了“不得不動刀”的境地。
能源消費有多“不合理”?
“曾經有外媒這樣描述中國的能源開發和消費現狀:在中國,新能源開發和能源浪費齊頭并進。這種說法并不客觀,卻也從一個角度反映出我國能源消費所面臨的一些問題。”一位行業資深人士表示,我國能源消費和生產領域的浪費現象非常嚴重,能源消費革命要從消費理念、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等多個方面同步進行。
兩組數字可以看出當前我國能源消費的現狀。其一,從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看,2000年至2011年,我國平均能源彈性系數為0.77,而一般發達國家不超過0.5,系數偏大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性高。其二,從能源強度看,以2011年為例,我國GDP約占世界8.6%,但能源消耗約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美國的2.4倍、日本的4.4倍,甚至高于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研究員景春梅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我國不合理的經濟結構使得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耗能過高。在我國的產業經濟結構中,第二產業的比重比發達國家高20%以上,其中重工業的比例又高于英美等國在重工業化時期的峰值。
全社會、各領域提高能效
“能源消費革命,必須將經濟發展理念從追求數量和規模,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實現消費約束下的經濟效益最大化。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是降低能源消耗的必然之舉。”景春梅說。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也持有相同觀點:“能源消費革命應該從新工業革命的角度來理解,要求全社會范圍內各個領域提高能效。其中新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是提高能效的重要手段。”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節能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能源利用形式。各國積極推動智能電網、電動汽車、智能交通等新技術的開發,都是以先進技術減少能源使用、提高能效的有效嘗試。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習總書記提出的“有效落實節能優先方針,把節能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定調整產業結構,高度重視城鎮化節能,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加快形成能源節約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