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能源項目的人常常調侃稱自己是“銅頭、鐵嘴、飛毛腿”。
漫長的審批周期、復雜的程序、焦灼的等待、絞盡腦汁的公關組成一個能源項目審批的生態圖譜。
跑項目難,剝離政府審批利益更難。近兩年,能源系統多位高官和企業高管落馬,正是禍起于項目審批。
多位有能源審批經歷的受訪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審批之難在于流程不公開、不透明、周期長,項目是否獲批沒有量化標準,企業不可控;審批過程面對多個管理部門,部門之間協調難,企業不得不反復周旋。
華能集團一位高管把項目核準比作是一場攻堅戰,“但這場戰爭你看不見對手,層層闖關,跑斷腿磨破嘴。地方和企業專門派員駐京跟進項目進展,有的項目核準需要數年。”
按照國務院簡政放權要求,今年將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簡化前置性審批,充分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推進投資創業便利化。該下放的事項要堅決下放,行政審批事項一律以清單形式向社會公開。
能源項目因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最具代表性。長久以來,能源行業存在“重審批、輕監管”的問題,審批鏈條長、環節多、權力集中飽受詬病。跑項目、拿“路條”成為能源企業不得不掌握的本領。
6月13日,習近平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提出轉變政府對能源的監管方式。國家能源局宣稱,加快實行陽光審批,規范和優化項目審批流程,創新審批備案機制,建立健全網上公示制度和網上審批制度,保證行政權力公開透明、規范運行。
公關“路條”
跑“路條”是地方上項目的頭等大事。由于審批程序復雜和不透明,一些投資項目從開展前期準備到拿到“路條”,所需要的時間甚至達七八年。
所謂“路條”是指由國家發改委下發的同意項目開展工程前期工作的批文,是諸多前置審批最具代表的一項。項目業主只有在拿到“路條”后,環評、水土保持、礦產壓覆、地質災害、土地預審、電網接入等其他支持性文件的批復才能啟動。
這也意味著,投資項目拿到“路條”是第一道門檻兒。地方政府和項目業主必須要面對多個部門審批和上百份支持性文件,跑部委、進京“公關”成為常態,每年全國“兩會”更是地方大員游說項目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