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后,我國已經經過幾輪風電發展的高潮。按風機質保期3-5年計算,中國風電行業已經走進運維市場大爆發的前夜。
按著每度風電運維成本0.5元計算,未來8年,我國風電運維市場將會達到千億元以上的規模。廣東明陽風電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監張軍光預計。
如何開發未來的千億風電運維市場?
10月20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風場運營維護管理論壇上,風電開發商、整機制造商都在有利于自己的一方添加砝碼。畢竟,這千億元市場對于一方是千億市場的“藍海”,而對于另一方則是需要真金白銀“血本”支撐的 “紅海”。
市場開啟前夜的質保金糾紛
隨著風機出質保期,風機整機制造商與開發商關于質保金糾紛開始逐漸顯現,部分糾紛甚至已經訴訟到相關司法部門,質保金糾紛已經是橫在開發商與整機制造商之間必須要逾越的障礙。
按著國際慣例,在質保期內風電整機制造商需要交付一定的保證金給風電開發商,當質保期過后風機質量沒有問題,開發商需要把保證金退還給風機整機制造商,這一金額一般達到風機價格的10%-20%。
但是風機出了質保期,風機開發商提出了質量問題,但是由于缺乏相關的標準,風機整機制造商并不是完全認可,最后導致質保金無法退回,雙方矛盾糾紛突顯。
質保金往往金額巨大,風機制造商無法收回質保金,將導致其資金鏈緊張并會逐步向風機制造產業鏈上下游蔓延,造成整個產業鏈的虧損。
事實上,自2008年以來,我國風電經歷了粗放式的發展時期,部分風機的確存在質量問題,風機制造商為了在招標過程中中標,使風機可利用率和功率曲線虛高,最后影響到了發電廠的效益,在質保期內風機隱患嚴重,出了質保期以后,開發商擔心整機廠商的支持力度,這也是導致質保金糾紛的問題所在。
對此,遠景能源云服務副總監趙清聲說,這就需要國家出臺詳細的出質保驗收項目、以及相關驗收標準,讓雙方有法可依。但是由于沒有硬性、詳細的標準,開發商與整機制造商都用有利于自己一方的標準,這就導致糾紛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