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風力資源并不發達的內陸四川,成都高新區一家創業企業阜特科技卻在短短數年內突破國外風電巨頭的壟斷,成為行業的佼佼者。這匹“黑馬”從一個咖啡廳臨時改造而成的300平方米廠房起家,目前,其自主研發生產的主控系統猶如風電機組的“大腦”,為公司帶來上億元年收入。這是如何做到的?
位于成都高新西區的模具工業園內,成都阜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員工正緊鑼密鼓地調試設備。
“風力發電機組主控系統,就猶如風機的‘大腦’。”阜特技術總監苗強介紹,阜特公司在系統中實現了與電網并網友好兼容,跨出了國際領先的一步。如今,阜特科技以成都為“心臟”,打破國際廠商的壟斷,把國內自主研發的產品裝進國內40多個風電場的2000多臺風機上,成為目前國內最早實現大規模商用的獨立運營商。
第一步:吉林風場首戰告捷緊跟市場進軍風電主控
阜特科技廠房里存放的一個“黑箱子”,見證了這家公司創業起步的崢嶸歲月。
2005年,我國第一部針對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專門性法律《可再生能源法》出臺。阜特科技總經理張宇行及創業伙伴苗強敏銳察覺到了新能源領域的潛在發展機遇,將目光瞄向了風電系統研發制造。2007年12月,總經理張宇行和苗強帶領一支7人團隊,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推出其自主研發的首套風電機組主控系統。
彼時,國內風電市場大多采用歐洲的技術設備,但隨著近年來風電需求的猛增,歐洲風電設備無論是從規模、技術及維護服務上都難已滿足中國市場的需要,一些整機廠正有意尋找國內的主控系統供應商。阜特研發的產品引起了一家整機廠——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的關注,對方是國內風機行業巨頭,經過反復接觸,東方汽輪機公司答應等阜特的產品研制出來后,可以拿到吉林大安風場進行實驗試運行。
阜特團隊小心翼翼地帶著他們的首套產品,奔赴東北。零下20多度的天氣里,陣陣寒風從耳邊呼嘯而過,3位技術人員爬上了70多米高的風塔安裝設備,到塔頂后,手已冰冷得毫無知覺,隨身攜帶的相機拍下第3張紀念照片后,就因溫度過低沒電了……“黑箱子”最終平穩運行。經過風場近一周時間的運行測試,“黑箱子”獲得風場業主的首肯。
“很興奮,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回憶著當時的場景,苗強激動地說,雖然后來到過多個風場,爬過無數次的風塔,安裝過設備,但那年的“第一次”成為阜特團隊永恒的記憶。而此時,阜特公司尚未正式成立。
客戶已有意向交給阜特一筆訂單,但這個創業團隊連廠房尚無著落。在得知阜特的困境后,時任成都高新區創新中心主任的林濤當即決定,把創業園內一塊準備用來開咖啡廳的場地“借”給阜特,并且組織人員連夜加班,幫助阜特把它改裝成300平方米的廠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