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1月1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為標志,中國新一輪價格改革已然在途,但改革遠不是簡單的“一放了事”。
“十多年來的改革實踐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監管比放開要難得多。”
在接受專訪時,中國價格協會會長王永治認為,此輪改革將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發揮市場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精神,又堅持放管結合、放管并重的思路。
盡管改革可能引起一些商品和服務價格的調整,但王永治相信,這次改革不會引起價格總水平的波動。
監管比放開難得多
第一財經日報:根據你多年的價格研究經驗,你認為此次價格改革的出發點是什么?
王永治:我個人的理解,這次加快推進價格改革的出發點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惠及民生。同時也踐行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依法治國”的理念,強調了要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不能對市場進行不必要的干預,要有效監管。
具體而言,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市場決定價格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的前提和關鍵。沒有市場決定的價格,就很難通過市場競爭來實現優勝劣汰、提高效率。所以說,價格改革也是“市場再造”的過程。
第二,價格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突破口。十二屆三中全會就明確,“價格體系的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十四大進一步明確,“價格改革是市場發育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
我覺得這次李克強總理講得很好,“價格改革不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關鍵問題就等于沒抓住”。正是要利用價格改革體現的市場倒逼機制來促進壟斷性行業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稅制改革、質量體系改革、環保體制機制改革等一系列其他領域的改革。
第三,價格改革是轉型升級的重要推手。價格改革將進一步發揮價格的功能來調節供求,降低產能過剩來加快轉方式、調結構。
第四,價格改革是惠民生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從長遠目的上說,改革將激發市場的活力,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賦予消費者更多的選擇權,強化穩定物價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從現實意義上看,改革有助于使價格回歸到理性。比如,可通過改革加強競爭來消除當前藥價虛高的矛盾,體現醫務工作者勞務價值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日報:同歷次價格改革相比,此次價格改革的原因和環境有哪些不同?
王永治:我想,這次價格改革的原因同以往的價格改革是一致的。因為1978年以來我們就一直堅持市場化的改革取向。但在改革的環境上,同以往相比還是有幾點不同。
第一,此次改革的指導思想較以往更為明確。一是明確市場決定價格,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二是在改革中更強調監管。就是國務院常務會議透露的信息表明的,要“健全科學合理的價格調控體系和公開透明的價格監管體制”,或者說是堅持放管結合、放管并重的原則。
十多年來的改革實踐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監管比放開難得多。因為監管是以市場決定價格的前提下的管理,要尊重市場規律,要準確地判斷價格行為是否合理,判斷是否存在價格壟斷和價格欺詐,而價格壟斷和價格欺詐不是一個簡單的量化管理問題。要作調查、收集材料、取證、核實等大量工作。加上有些行為判斷的規定比較原則,有些界限有些模糊,需作經濟學的分析,請法學家研究會商。
總之,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提升政府監管部門的執法能力,來實行監管。近幾年來,已逐步摸索出了市場監測、成本調查、輿論監督、群眾參與、依法監管、科學監管等多層監測監管配套措施。
第二,當前改革背后的市場條件較以往更加成熟。中國價格改革剛開始提出的時候,我們連市場都還沒有放開。而現在已經在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了。
第三,國家的經濟實力較以往更加雄厚。如果在價格放開后因為供求不平衡使某些產品出現了價格異常波動,以現在中國強大的生產能力和逐漸完善的儲備制度能夠更好調節供求,平抑物價。我們也有足夠的財力來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
第四,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更堅強有效,調控監管經驗更加豐富。這是此次價格改革的最有利的條件,也是此次價格改革能順利進行并取得成效的最根本的保障。
日報:在你看來,如果不實施價格改革會有哪些矛盾性問題無法解決?
王永治:首先,價格不理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就難以完善。小平同志早就說過,“價格沒有理順,就談不上經濟改革的真正成功。”李克強總理也講了,價格改革是建立市場機制必須要闖的一道“坎”。
第二,價格如果不進一步放開的話,能源、交通、環保和經濟就不能可持續地發展。
第三,價格改革不推進也不利于社會穩定。價格矛盾往往是社會矛盾在經濟利益的一種反映。現在推進價格改革很重要的是要破除價格壟斷所帶來的利益嚴重不合理的問題。既要進一步推進壟斷性行業的改革,同時要制止經營性壟斷,強化反壟斷和反欺詐的工作。
第四,不實施價格改革也不利于我們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中國要更多吸收國外資本來投資,如果價格不合理,人家不會愿意來。同時,也要通過價格改革兼顧調整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供求聯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