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上海原油期貨合約獲批契機,積極推動基于中國市場的“國際平臺、凈價交易、保稅交割”原油期貨合約,提升中國參與全球石油價格話語權,為能源公司對沖價格風險提供更為便利的平臺。成品油價格目前仍由間接的市場化機制形成,在原有進出口權有序開放的條件下,擇機放開成品油價格,建立能夠反映中國石油市場供需、季節性、區域性差異的市場化價格機制,甚至條件具備的時候推出汽油、柴油等期貨品種。
隨著進口天然氣和非常規氣比重的提高,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地位逐步上升,市場化定價是方向。根據市場培育程度和國際天然氣供需趨勢,制定市場化改革目標和實現路徑。短期內,推進門站價格存量氣和增量氣完全并軌,實現居民用氣與非居民用氣價格接軌,進一步完善凈回值價格機制。
三是國際觀。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仍在持續增長,能源革命必須結合全球開放環境的現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油氣合作采取了“引進來”和“走出去”兩大戰略。“引進來”指的是引入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開發國內資源;“走出去”指的是到海外尋找油氣資源和進行開發。但隨著我國油氣行業的發展和壯大,我國石油企業在海外的油氣權益產量持續增長,對外合作的這兩方面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一方面,中國的資金、技術和管理人員正在不斷向海外輸出;另一方面,海外的資源,特別是周邊地區的油氣資源需要穩定和安全輸回國內。中央“一帶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構想的提出,為實現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協同發展,推動中國同周邊國家和主要海外油氣合作區的合作共贏提供了全新的發展理念。對于能源公司,要基于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來統籌油氣供應,建立基于全球可供油氣資源動態調整下的效益最大化。比如,國際油價比較低時,在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減緩或關停國內高成本油井,優化油氣投資,充分利用國際貿易資源。
四是應急觀。目前的國際石油市場供需處于相對寬松狀態,我國石油供應的緊張形勢得到緩解,但受國內資源限制,長期來看,油氣問題仍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構建可持續的石油應急保障體系仍然是重中之重。
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能源治理及規則制定,提升中國在國際能源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推動構建適應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和能源格局、公正合理的全球能源治理機制;另一方面,要抓住相對低油價的有利機遇,完善國際貿易合同,提高商務議價能力,加快戰略石油儲備建設步伐,推動天然氣儲備和調峰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