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20日對外公布的《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下稱《規劃》)中明確,中國的蘇北海域將統籌規劃海上風電建設。
其中,規劃所標明的蘇北海域包括江蘇省連云港市、鹽城市毗鄰海域。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冬、春季受北方冷空氣影響,夏、秋季受熱帶氣旋影響,發展海上風電有著豐富的資源基礎。根據公開的海上風能資源普查成果,中國5~25米水深的海上風電開發潛力約2億千瓦,50米高度海上風電開發潛力約為2億千瓦,70米高度海上風電開發潛力約為5億千瓦。
在2014年年末,國家能源局出臺了《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規劃了44個項目、總裝機容量1053萬千瓦。其中,江蘇占18個項目、總裝機容量348.97萬千瓦,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福建省列入方案的項目7 個,僅次于江蘇,位列全國第二。
此次《規劃》再提蘇北海域,進一步明確了江蘇將成為發展中國海上風電的前沿之地。
其中,鹽城市更是以打造海上風電“第一市”為發展目標,因為國家在江蘇規劃的18個項目中有一半都在鹽城。據了解,2015年開始,鹽城新能源步伐進一步加快。計劃新并網100萬千瓦陸上風電、開發100萬千瓦海上風電、建成30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使新能源發電量突破60億千瓦時,占全市用電量20%,同時建設以千萬千瓦風電、千兆瓦級光伏為核心的國家新能源示范基地,以此帶動沿海綠色開發,構筑沿海生態產業群、港口群和城鎮群。
為了扶持海上風電發展,國家發改委去年曾出臺了海上風電價格政策,規定2017年以前投運的潮間帶風電項目含稅上網電價為0.75元/千瓦時,近海風電項目含稅上網電價為0.85元/千瓦時。
來自國泰君安的分析曾認為,按15元/瓦投資成本和2800~3200利用小時反推,0.7~0.9元/千瓦時的標桿電價將使海上風電運營的內部收益率與陸上風電相近,具備啟動經濟性。但從企業開發的角度看,部分企業認為該電價偏低。因為我國海上風電的建設成本維持在1.5萬元~2萬元/千瓦左右,是陸上風電的2倍,后期運營維護的成本也遠超過陸上風電。所以在業內看來,2014年公布的44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當前進展仍然較緩慢。
目前,整個《規劃》只有蘇北海域一處提及海上風電,或許也有國家希望江蘇探索海上風電發展經驗以供其他地方參考之意。
即便海洋風電開發的經濟性仍在探索,因海上風電屬于新能源前沿領域,國內的能源巨頭已經紛紛在此領域落子。
比如,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就在江蘇規劃建設如東10萬千瓦潮間帶海上風電項目、中廣核有如東海上風電項目、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江蘇響水近海風電項目、國電龍源有江蘇大豐200MW海上風電項目、國家電投有鹽城市濱海北區風電項目、大唐國信有鹽城濱海300MW海上風電項目、魯能集團有江蘇廣恒新能源的東臺200MW海上風電項目等。
最新進入江蘇省的還有今年7月新獲批的神華集團的江蘇東臺四期(H2)300兆瓦海上風電場項目,這也是煤炭巨頭神華集團首個獲得核準的海上風電項目。
除了發展風電項目外,風電設備制造也已經進入江蘇。三峽集團持股的金風科技、中船重工集團旗下的中船海裝、華銳風電等也都在江蘇進行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