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投資科學決策
建設生產有序進行
風電場開發建設屬于資金、技術、智力密集型行業,海裝新能源公司自成立開始,既遇到跨界到新領域中經驗缺乏的問題,更有資本實力與業內大型同類企業相比較弱的不足。因此,如何保證投資的精準,迅速打開局面則成為經營班子的核心命題。
第一,精準投資意味著“市場信息、前期立項、風險評估、可研評審、預算編制、進度控制”等各個關鍵環節和流程必須保持精準。
第二,鑒于“投資”與“風險”是相伴相生的,公司將風險管控擺在了顯著的位置。一是完善公司治理,落實“三重一大”制度,注重決策過程和決策風險的評估和規避,促進決策考核體系的完善;二是明確項目的投資和篩選原則,確保投資項目利于公司整體發展戰略并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三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將列入國家核準計劃情況、融資條件作為投資開發的前置要求;四是設立風險控制部門,獨立和系統化的開展內控建設、風險管理及紀檢監察工作。
三年中,海裝新能源公司共有新疆三塘湖一、二期、重慶南天門項目、山西昔陽斯能項目(總計約332MW容量)相繼投入運營。工程建設管理部門確保“人員到位、制度到位、流程規范”,無論是項目總承包還是平行招標的建設形式,都高標準、高起點的做到了“安全、質量、進度、造價、技術、環境”等六大關鍵因素控制;生產運營部門突出精細化和標準化管理的實時效應,千方百計搶發電量,本年度發電收入已超1.2億元。同時,在建設、運營過程未發生一起安全責任事故,并在生產建設管理和人文關懷等多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創新。
三年以來,海裝新能源板通過風場建設投資為海裝風電公司增加訂單超過400MW,帶動中船重工集團公司內部經濟總量達到50億元,真正實現了產業價值鏈的連環增值,成為做大做強主業的有力保障。
開拓思維創新模式
整合資源為我所用
在業務開展的過程中,海裝新能源公司經營班子堅持運用開放的思維,捕捉市場機會,積極尋求與五大電力集團和活躍民營資本的深入合作,不斷嘗試設計新的交易結構,探索股權合作、融資共建和項目總承包等多種合作模式,以獲取多方共贏和資本的杠桿效應,實現板塊的跨越發展。
在項目合資合作的過程中,海裝新能源公司立足中船重工集團風電產業發展的大局,以帶動集團內部產業鏈條共同發展為目標,逐步固化產品思維,力爭獲取溢價收益,做到由“管企業”到“管資本”過渡。
以山西昔陽斯能200MW風電場為例,海裝風電公司的資金、管理、技術與品牌優勢與上海斯能投資有限公司的項目資源、本土資源優勢充分結合,使得項目前期及并網手續辦理迅速、建設流程不斷優化、成本造價有效控制,最終縮短了項目開發進程,并確保了安全性與經濟性,該項目從開建到并網,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三大板塊協同發力,創造了風電開發領域的“海裝速度”,真正做到了“建一個風場,成一個示范”。
海納百川匯聚人才
熔煉團隊成就卓越
海裝新能源公司本部地處總部經濟最為發達的北京,區位優勢帶來的不僅有政策信息的通達、產業動向的傳遞、合作資源的匯集,更是廣納人才的有利平臺。隨著業務的飛速發展,公司人員也從籌建期的4人激增到140人。本部人員的選拔注重“精干”和“素質高”,片區公司則實施屬地化招聘原則。現有團隊中,既有通過社會招聘加入的,也有從海裝風電公司調配和支援過來的,還有從中船重工集團公司系統其他兄弟單位引進的,逐步形成了專業齊全、層級扁平的組織架構,且彼此之間憑借包容和開放的心態鑄就了企業文化的大熔爐。
由于項目公司多是地處偏遠,管理幅度加大,實現協同發展一個重要條件在于要確保公司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的落地和滲透,使經營目標和管理制度能夠更為順利的層層分解與傳遞。為保證文化在一線落地,公司不僅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宣傳和宣貫,經營班子也常常為基層送來關懷。標桿項目建成的背后涌現的是一批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如山西昔陽斯能項目部被評為2015年海裝風電公司黨員先鋒團隊。這些“默默奉獻”的開拓者真正為“海納百川、裝備天下”的企業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內涵。
三年砥礪前行?;赝^去,海裝新能源公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投資開發流程,搭建了堅實的發展平臺,積累了寶貴的行業經驗,凝聚了蓬勃向上的團隊,階段性的完成了海裝風電公司賦予的歷史使命。
三年斗轉星移。展望未來,隨著政府強力推動“能源革命”,風電有望在“十三五”期間改變替代能源的地位,上升為扛鼎國家能源結構調整的主體,產業環境持續向好,海裝新能源公司也就此迎來新的戰略轉折——應更為充分的尊重市場發展規律,回歸投資公司的本質,嚴格按照獨立法人模式運作,不斷增強自我造血能力,用更好的收益回報股東的信任與支持。
三年積蓄力量。乘著中船重工集團大力發展風電產業的“東風”,海裝新能源公司有信心、有動力找準定位,力爭成為新能源開發領域的排頭兵,在產業鏈資源最豐富和密集的一端為集團整體戰略添磚加瓦、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