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至16日,2015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2015)隆重召開。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從2008年創辦至今已連續召開八屆,并成為全球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風電專業展會。在對下一屆大會無限期待當中,我們挑選出本屆大會當中的精彩瞬間,并將這些瞬間分為“精彩活動”、“大會內容”、 “展覽現場”、“企業風采”、“展會總況”五個板塊,呈現給關注大會的朋友,目前正在推出的是“大會內容”板塊。
大會內容三:以創新為動力 用改革促發展
若要盤點今年能源行業的年度熱詞,“能源互聯網”以及“電力體制改革”應當是最炙手可熱的。今年的北京國際風能大會緊抓行業熱點,組織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召開“能源互聯網與電力改革”主題論壇,展開激烈的觀點碰撞。
會場座無虛席
智能化互聯
能源互聯網為何物?社會各界已有眾多解讀。
遠景能源董事長張雷則給出了一個新穎的解讀角度:能源互聯網將會是可再生能源時代的運行機制。他認為,可再生能源時代,不僅只有可再生能源,而是以可再生能源為驅動,在重構能源系統時形成的一些機制。這些機制中,核心就是三個要素,即人、人工智能、智能軟件平臺。
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個體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可以改變能源系統。”張雷舉例說,“試想上海三分之一的汽車換成充電汽車,所需電量將非常龐大。如果同時充電,會對電網產生巨大影響。”
但是隨著市場擴容,在生產、運維環節,人工控制的傳統模式已經捉襟見肘,讓設備自主管理,也就是智能化日趨重要。
智能化是通過對已有數據的學習獲得的,這里涉及到互聯網的核心技術之一——大數據分析。
“以前,數據在能源行業不處于核心地位,因為它一直是以公用事業的商業模式為主。”信達證券能源互聯網首席研究員曹寅認為,“未來,基于服務和精細化的新商業模式,數據會起到核心的作用。比如,遠景能源已經在利用風電和光伏裝機資產進行數據分析,從而實現預測性維修,將供應鏈沉淀的資金降低。”
信達證券能源互聯網首席研究員曹寅發表演講
從目前的情況看,大數據分析雖然廣泛應用于能源行業,但對數據的利用程度還不夠。其原因在曹寅看來,主要是目前很多從事大數據分析的公司是非能源企業,缺少對能源的深刻認識。“這也給了能源企業機會,如何有效地與這些數據企業合作,共同獲利,將是構建新生態圈中非常核心的一點。”
此外,得益于大數據分析的應用,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行業的智能化有了長足的進步,被大規模引入到風電機組、電網、風電場中。只是在一些專家看來,做到這個層面是遠遠不夠的。
GE可再生能源工程技術總經理康鵬舉認為,在智能風電機組的基礎上,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機組與機組以及機組與人連接起來。只有將機器智能化連接起來,讓機器像人一樣感知,才能實現系統和整體的效應。
GE可再生能源工程技術總經理康鵬舉發表演講
當然,能源互聯網帶來的不僅僅是物理和信息上的互聯,同時也是商業模式的大融合。
曹寅表示,可再生能源會形成一個以可再生能源發電為核心的生態圈。在其中,光伏或者風電企業將與儲能、電動汽車等企業展開合作,并帶來各種新的能源應用、配送以及投融資模式。
顛覆性影響長期以來,能源行業的生產和經營活動都是自上而下,以供給為導向的,并且具有較強的公共事業屬性,這顯然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要求。
互聯網技術和思維對能源行業的沖擊,在曹寅看來,是顛覆性的。他認為,可再生能源、儲能+智能電網+電動汽車,再加上互聯網,從能源的生產、配送、消費,以及投融資模式方面改變了能源行業,使其變成了自下而上,以消費為導向,同時以服務和應用為具體商業模式。
曹寅還用一個共識描繪了未來能源世界:(可再生能源+儲能+智能電網+電動汽車)×互聯網商業模式=未來能源。
對于企業端而言,這種影響就意味著要把客戶放在第一位,將原有的生產環節反轉。
“作為企業,傳統上通常是先生產產品,估算成本并定價后,再把產品賣給用戶。”康鵬舉分析,“在互聯網環境下,要轉換思維,以客戶為起點,確定給客戶提供什么樣的價值后,才能定價,再去生產產品。”
專家認為,雖然行業模式的轉換會帶來大量機遇,但無形中提高了對企業的要求。企業需要苦練“內功”,讓自己更具時代特質。
按照曹寅的觀點,要想在能源互聯網時代獲得成功,企業必須具備三種能力,既非常懂能源,又有很強的ICT運營能力,同時還可以提供很好的互聯網平臺推廣服務。
張雷的看法則稍微激進,他認為,可再生能源公司不應是能源公司,而是應是技術型公司,并且是高科技型公司。數字化的風電場、風機,背后的系統集成能力,核心的研發能力,關鍵領域的突破,構成了可再生能源公司的特征。
“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非常困難。”在康鵬舉看來,能源和互聯網兩個領域之前互不往來,要想成功,就要打破界限。“這首先需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以及雙方不斷的磨合。當然,資金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盡管如此,但部分企業早已嗅到互聯網給能源行業,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帶來的巨大商機,積極進行了布局。
“我們2011年提出的智慧風場體系,在兩年以前就幫助美國最大的獨立新能源公司Pattern管理整個能源資產了。”據張雷介紹,這套體系能夠在每個風電場以及各風機之間建立有效的通信,甚至可以利用智能算法,避免風機群傷害每天出現的蝙蝠群。
除了以科技立身的企業,一些傳統整機商也在擁抱互聯網。
康鵬舉表示,GE現在在做兩件事情:一是開發軟件定義機器,由軟件來定義機器的功能;二是開發數字雙胞胎技術,就是在云端有一個數字化模式,和物理模式實時運行,可以實時指導機器的運行。
此外,在消費終端,由于能源行業長期被壟斷,相關信息完全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消費者基本無法獲得參與的機會。互聯網的開放性,將打破這種封閉性。
金風科技總裁王海波表示,未來,能源行業不再是一個堡壘,人人都可以參與能源社會的建設,并且擁有自己喜歡的能源形式。
金風科技總裁王海波發表演講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敦楠也持有相似的觀點,他認為,隨著市場信息逐步透明化,家庭、個人等小微用戶也可以得到相對全面的信息,為分散決策提供了可能。未來的商業模式和市場交易機制將向分散決策、局部平衡、多平臺競爭發展。
劉敦楠提到的很重要一點就是能源互聯網的平臺化發展趨勢。從互聯網在其他行業的應用情況看,平臺化是“互聯網+”的最重要效應之一。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敦楠發表演講
“互聯網的發展,規模再大,慢慢都會變成三四個巨頭——平臺型的企業。”張雷說,“能源互聯網也一樣,可以影響生態鏈的,將是一種平臺型企業,能夠把多維的世界統一到一維平面上,而且在一維世界里培育他的生態系統,從而形成一個理性、繁榮的生態體系。”
體制性改革“互聯網時代是不可逆轉的,從國務院制定的推進‘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可以深刻體會到。”曹寅說,“而電力體制改革可以是中國能源互聯網發展的最大制度紅利。”
曹寅提到的是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我國的能源行業經過多年發展,期間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已經日臻成熟。但隨著向縱深發展,一些弊端不斷暴露出來。
安源易如研究與咨詢部總監Sebastian Meyer認為,中國的電力市場還不是真正的市場,電網方面依然處于壟斷狀態。
安源易如研究與咨詢部總監Sebastian Meyer發表演講
壟斷導致一家獨大局面的出現,行業開放也就無從談起。
“當前的能源市場,省為實體,每個省的電力公司是負責電力平衡的主體。省為實體,集中平衡,整體優化,這是當前電力交易的最主要特點。”劉敦楠認為,這導致電力交易中心的完全獨立變得非常困難,因為它的角色和功能實在太重要,電網公司希望它仍然成為自己的一個部門。
面對上述問題,不少以釋放中國電力市場活力為目的的政策和實驗在逐步展開。Sebastian Meyer對此作出了評價,他表示,如果展開成功,會帶來大量機遇,極大提高效率。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電網必須得到激勵,能夠讓它們更好地調度可再生能源,以優化的方式管理配電。
在輸送、交易渠道被壟斷的情況下,考慮到傳統能源發展已久,具有優先上網權,可再生能源往往處于隨時被棄用的地位,導致棄光率、棄風率居高不下。
Sebastian Meyer指出,棄風現象的背后有經濟、技術方面的原因。現在有一些市場機制、激勵政策,確實會導致發輸配和規劃方面的低效。
他還進一步建議,“要減少棄風,跨省交易可以發揮很大作用,把發電這一方引導到用電高峰地區去。所以我們提出了一個假設,可能還不太成熟,即建立省級交易平臺,就是把大型發電企業和大型工業用戶結合起來,通過平臺來收費。”
遠景能源董事長張雷發表演講
此外,對于可再生能源補貼,目前還存在一些爭議,這需要國家針對行業的發展特點,從頂層對補貼的額度、形式等進行整體考慮。
王海波則從企業角度給出了建議,他表示,去補貼化是必然趨勢。為此,企業要加速技術創新,持續降低度電成本和社會的綜合用能成本,進而改變可再生能源電價偏高的情況。
盡管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但與會代表認為,中國能源行業的整體面是積極的,電力市場也正朝著真正意義的市場化方向發展。一些利好政策不斷被釋放出來。在第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中,實現了廠網分離;現在又推出大用戶直購電、發電權交易等政策,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將會為市場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