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未來再生能源發展規劃,臺灣電力公司宣布展開第五期陸域風力發電與第一期離岸風力發電計劃,同時開始評估第二期離岸風力發電的可行性。若順利在2025年全部完工,屆時臺灣每年將可享有75億度風力電力,超越水力發電成為最主要的再生能源來源。
目前,臺灣主要的再生能源電力來自水力發電,目前每年約有45億度電;但臺灣海峽沿岸一直被評估為優秀風場,因此臺電也陸續推動多期陸域風力發電計劃,并在今年正式跨入離岸風力發電發展。
今年三月,臺電將在彰化芳苑外海啟動海象觀測儀,借此進行海上風向、洋流觀測等相關前置性研究,并規劃建設施工碼頭。臺電再生能源處副處長李文彬指出,臺電將花兩年時間蒐集海象資料,最快在2018年開始進行離岸風電機的施工工程,2020年才會開始試運轉。
同時展開的第二期離岸風力發電可行性評估,現行場址位于彰化工業區鹿港外海。若可行性評估通過并開始建設,最快要到2025年才能運轉。
而第五期陸域風力發電即將于今年四月決標,地點在彰化、云林臺西、嘉義布袋。預計將在明年開始動工,并于2020年完工。
臺灣對風力發電現行規劃為2025年安裝量4GW,臺電將負責2.4GW的陸域、離岸風力發電。全部完成后,每年可發電75億度,取代水力發電成為臺灣最主要的再生能源。不過,今年即將上任的新政府將2020年的6.2GW太陽能系統安裝量目標上修為2025年20GW,若此目標達成,則每年太陽能就可貢獻250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