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高度的風速下能得到最大的發電小時數,這個問題令人著迷——但跋山涉水于低風速復雜地形區域開發風電的人們,可能還沒有顧及到這一點。
那么,我們不妨觀察一下這家位于濱海的120米高度全鋼柔性塔筒風場,如果能來現場調研,你會驚訝地發現,這兒的塔筒不但高,還在不停地往上長,并且屢次創造國內的最高紀錄:項目一期2013年年底并網,裝機20萬千瓦,塔筒高度90米,為國內最高;二期裝機10萬千瓦,2015年2月并網,塔筒高度上升到100米;三期項目2016年11月并網,裝機10萬千瓦,塔筒高度升至120米,再創國內新高——這家風場投資集團也因此成為中國首家創新推動120米高塔筒技術商業運營的開發商,引領了行業技術進步。
從投資立場上來看,所有的創新都要為收益而生——這就需要一個既懂風又能設計制造好風機的技術公司,而這也是為什么,該風場項目一期、二期和三期均采用了遠景出產的低風速智能風機,葉輪直徑也從110米升級到了121米。那到底該怎么衡量它的范本效應呢?
這家120米高度全鋼柔性塔筒風場,以遠景EN-121/2.2-120HH超低風速智能風機為核心,可以從以下兩個維度來衡量:
一個維度是風場發電量。來自風場業主的報表顯示,2017年2月1日至3月16日間,由42臺遠景EN-121/2.2-120HH超低風速智能風機組成的高塔筒風場,其上網滿發小時數達382.4小時,超出一、二期風場項目平均上網滿發小時數21.9%,這樣的發電業績在業內稱得上驚艷!從EN-121/2.2-120HH風機的功率曲線上,也能略見一斑。
上圖橫坐標為風速,縱坐標為功率,藍線為理論功率曲線,紅色散點為實測功率散點。不難看出,實際功率曲線與設計曲線高度匹配,在額定風速左右實際發電表現還好于理論功率曲線,看到它也就幾乎看到了EN-121/2.2-120HH的實際發電性能表現。
另一個維度是風機的安全可靠性。實際運行業績已驗證EN-121/2.2-120HH這款機型的安全可靠性。而能做到這一點,關鍵還在于其獨特的智能控制技術,使得配備柔性超高塔筒的EN-121/2.2風機得以發揮其卓越的發電性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實測載荷也以扎實的數據說明了這款機型的運行安全可靠。
上述這兩幅圖說的是風機載荷測量,橫坐標為風速,縱坐標為載荷,藍線為設計載荷,黑線為實測載荷,看一眼就會明白,在全風速時段,塔底前后、左右的實測載荷低于設計載荷,這表明風機運行處于正常的安全狀態。
這兩幅同樣是說風機載荷測量,其不同在于,它們表述的是在全風速時段,風機塔中前后、左右載荷的變化情形。實測載荷曲線低于設計載荷曲線的包絡,說明風機運行在正常的安全范疇。
那么,看了風機塔底前后、左右載荷以及風機塔中前后、左右載荷的測量結果圖,再來看看風機塔頂前后、左右設計載荷和實測載荷的曲線圖(下圖),同樣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全風速時段情形下風機運行在正常的安全狀態。
提及風機的高可靠性,濱海三期120米高塔筒風場實際運行數據顯示,2017年2月1日至3月16日,周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T)為5208小時,月平均故障檢修時間(MTBR)為7056小時,可靠性KPI穩步提升。
盡管120米高度全鋼柔性塔筒風場項目20年的全生命周期才剛剛開始,但毫無疑問,它為風電資本提供了一個新風向——濱海高塔筒風場不僅僅是知識傳承、智慧匯集和技術創新的土壤,更是投資收益的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