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這讓我想起去年11月9日,在北非城市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第三天,特朗普正式當選成為美國總統的那一天。
根據各國在1992年達成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自1995年開始,各締約方每年舉行一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盡管路程坎坷,但是在2015年底于巴黎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上,各締約方終于達成了《巴黎協定》,同意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2攝氏度以內,而在2016年11月于馬拉喀什舉行的氣候大會上,各國要討論如何執行《巴黎協定》。就是在這樣一個期待成果的大會上,特朗普宣布成為美國新一任總統。
可以說,今天的決定并不意外。
一個否認全球變暖事實、與傳統化石能源行業存在利益相關的人,成為一個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的總統,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發生根本轉變也是人們一直以來的擔憂。如今,這一擔憂成為事實,而這個轉變也將影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
從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的那一天起,各國領導人一直在努力說服特朗普將美國留在《巴黎協定》中,這其中既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歐洲各重要國家首腦,甚至包括羅馬教廷教皇本人。但顯然,特朗普并不買賬。
像直播預告一樣,特朗普在推特上進行了兩次預告,第二次預告具體到宣布決定的時間。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值得宣布的時刻。按照他的邏輯,退出《巴黎協定》 是一個可以讓“美國更加偉大”的事情。真的是這樣么?
從協定本身來講,退出《巴黎協定》需要四年,所以在2020年11月4日之前,美國仍然屬于《巴黎協定》的締約國,但即便沒有退出,美國仍可以選擇消極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
從國際政治層面來談,鑒于很多國家已經批準《巴黎協定》——美國甚至和中國在2014年11月發布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當美國終止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時,也就意味著其曾經做出的國際多邊、雙邊承諾均不再有效,這勢必將導致不利于美國利益的外交影響,而這樣的影響將不僅僅局限在氣候變化領域,也包括貿易、安全等多個領域的合作。
從溫室氣體排放的角度來講,根據2017年的數據,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13%,是全球第二大排放國,但是仍然有排放量占比八成多的國家將執行《巴黎協定》,而且美國多個城市和州已宣布不管聯邦政府是否退出,都將繼續留在《巴黎協定》中,所以雖然排放量會受到影響,但是“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2攝氏度以內 ”的目標并不是完全不能實現。
根據一份2016年11月發布的針對美國公眾對《巴黎協定》立場的調查結果,71%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應該留在《巴黎協定》中,89%的美國公眾認為應該增加更多的太陽能發電,83%的美國公眾認為應該增加風能發電。
可以說,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是一個弊遠大于利的決定。
就在昨天的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華春瑩回應記者提問稱,無論其他國家做出怎樣的決定,中國政府都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全球碳排放量第一大國,中國政府在全球氣候變化格局中展示的積極領導者姿態,不僅將減緩氣候變化的全球影響,而且也將為中國政府在國際舞臺帶來更多的機會和話語權。這里也要為中國政府的遠見和堅持不變的立場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