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步入而立之年的中國風電產業來說,2017年是普通的年份,卻又是不尋常的一年。這是變革之年、轉型之年,也是承上啟下之年、孕育希望之年。
自1986年國內第一個風電場在山東榮成并網發電以來,中國風電篳路藍縷,一路走來,不僅創造了“中國速度”,更為全球風電發展闖出了“中國路徑”,探索出了“中國方案”。發展總與問題相伴,轉型總與陣痛相隨。誠然,光環之下的中國風電也面臨著增速放緩、消納不暢、布局欠合理、核心制造能力待增強等短板。或許,正是這一個個看似細枝末節問題的解決最終推動了整個行業持續進步。
堅持有質量的發展!2017年,中國風電正以變革之勢開啟下一個30年。
1.數字化成風口
智能化運維大勢所趨
如果選出2017年風電行業的一個高頻詞,這個詞一定是數字化。數字化不是新概念,但從未像今天這樣與風電行業如此緊密結合。
從當年的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到后來的互聯網化、智能化,再到如今的數字化。無論名稱如何變換,數字化的內核精髓已經并將持續影響風電產業的成長軌跡。
當前,風電產業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節點,一方面棄風限電等行業頑疾仍然困擾著行業,既有優質資源又具備良好消納條件的待開發區域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源于平價上網的趨勢,度電成本下降的壓力,向縱深化、精細化發展的需求,行業步入了“骨頭里挑肉”的精耕細作時代。在這種狀況下,如何保證年新增裝機量保持在一個合理穩定的規模?如何通過運維優化風電場投資收益?這都亟需前沿創新技術激活整個行業。
數字化意味著高效率、高精度,也意味著精益化、定制化。伴隨我國風電快速發展,風機數量急劇增加,面對龐大的存量市場和可預見的增量市場,以ABC技術(即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正重塑著風電開發建設和運維模式,特別是在風電后市場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引領著風電智能化運維方向。
數字化技術對于風電行業來說,已不是噱頭和花哨的概念,而是真正幫助行業提升效益,降低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不僅錦上添花,更直面產業痛點,破解行業頑疾,這才是新技術的生命力所在。
2.試水直接交易
探路市場化消納機制
2017年11月初,張家口可再生能源電力在冀北電力交易中心掛牌交易最終結果發布:11月份清潔能源供暖交易電量1930萬千瓦時,22家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的30個風電項目中標,成交后,風電上網電價為0.05元/千瓦時,最終的風電供暖用戶電價降至0.15元/千瓦時。這是全國首個將可再生能源電力納入電力市場直接交易的成功范例,為打破清潔能源供暖推廣瓶頸,促進風電當地消納趟出了新路。
從最終的成交價來看,0.05元/千瓦時的價格僅為當地標桿上網電價的1/10,風電企業參與市場交易或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對整個行業而言,這一試水印證了緩解棄風限電、改善新能源消納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也為“市場電”打開了一個突破口。
無獨有偶,今年以來,蒙西電網風電多項運行數據創歷史新高:4月17日風電最大發電電力達到1038.2萬千瓦,占全網實時出力的42.02%;5月5日風電單日發電量接近2億千瓦時,占當日全網發電量的33.4%。
“棄風”問題是一個全局性問題,在“棄風”的背后,交織著復雜的各種因素:有技術性因素,也有非技術性因素;有傳統能源的因素,也有新能源自身的因素;有電網公司的因素,也有地方政府的因素;有電力市場交易機制不完善的因素,也有法律法規貫徹執行不到位的因素……在紛繁復雜的多種因素中,只有牽住“牛鼻子”,才能盤活“整盤棋”。蒙西電網的經驗也表明,即使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風電消納仍有改善空間。關鍵看我們有沒有勇氣打破阻礙可再生能源應用的制度藩籬,能否以創新思路構建適應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消納的新體制。
3.強制配套儲能引爭議
額外建設成本誰承擔
2017年6月,青海省發改委印發《青海省2017年度風電開發建設方案的通知》,明確2017年青海規劃330萬千瓦風電項目,各項目須按照建設規模的10%配套建設儲電裝置,儲電設施總規模33萬千瓦。通知一出,業界嘩然,爭議接踵而至。是否在發展產業上有厚此薄彼之嫌?不建儲能設施,難道意味著風電項目將受棄風限電困擾?如果真有必要建設,那么建設成本和責任該由誰承擔?
青海正打造中國千億元鋰電產業基地,而風電產業在青海的總體量相對較小,話語權弱。風電項目強制配套儲能,對于當地鋰電儲能行業無疑是重大利好。因此,在不少風電行業人士看來,這一產業政策有厚此薄彼之嫌。
誠然,儲能有助于解決“棄風”,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并非眼下解決“棄風”問題的必備條件。正如業內人士所言,有些問題遠未達到技術層面,是管理協調的問題。
從必要性而言,中國在僅有5%的非水可再生能源電量的情況下就出現了20%以上的限電損失,與先進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即使沒有配套儲能,電網通過技術和管理方式的創新,也完全有能力大幅改善新能源消納水平。從經濟性而言,若要求風電企業承擔昂貴的儲能配套,則會大大稀釋整個風電項目的經濟性,影響風電開發的積極性。即使真有必要建設配套儲能設施,該由哪一方承擔投資和建設成本也應進一步商榷。
在一片爭議聲中,青海省發改委最終表態,不再強制配套儲能。回頭來看,青海出臺這一政策或是出于促進風電等新能源長遠持續健康發展的初衷,但良好的初衷最終要變為各方認可的好政策,仍需很多周全的考慮和細化的工作,這也將考驗主管部門的決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