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母港”這一概念最早由歐洲國家提出,作為海上風電產業的“后來者”,我國將如何借鑒“歐洲經驗”,探索適合我國產業發展現狀的“海上風電母港”建設模式?
日前,江蘇如東有關部門表示,如東“海上風電母港”已正式通航,預計該港口將建成為集產品研發制造、安裝出運、檢測維護為一體的海上風電全產業鏈基地。
“海上風電母港”這一概念最早由歐洲國家提出,作為海上風電產業的“后來者”,我國將如何借鑒“歐洲經驗”?仍處于探索起步期的“海上風電母港”建設,未來又將如何推動我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
多地布局“海上風電母港”建設
根據如東“海上風電母港”建設規劃,如東海上風電港口能夠滿足5000噸以上船舶全天候出運,為風電產業鏈提供所需原材料及成品物資,并配套有倉儲、運輸、運維等服務。如東作為我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的“前沿陣地”,目前已并網海上風電規模達到103萬千瓦,占全國總規模的23.2%。
截至目前,除江蘇如東外、廣東陽江、揭陽等我國海上風電先行區也相繼發布“海上風電母港”建設規劃。此前,廣東陽江有關部門透露,陽江將發揮當地沿海優勢,建造廣東(陽江)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一旦建成,該港口將有望對廣東、福建和浙江多地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提供支持。
一位不愿具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海上風電母港”的建設主要能夠實現海上風電產業鏈集成,進行貨品運輸、裝存以及后勤保障工作,風電母港不僅能夠有效解決小散碼頭運輸效率低下的問題,同時也能夠滿足我國海上風電邁入“深海”的需求。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曾表示,廣東、江蘇等地區具備建設“海上風電母港”的優良條件,依托海上風電開發,通過產業配套及產業組合,能夠實現海上風電全生命周期產業價值的集合,形成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非專業港口給行業帶來風險
此前,有行業報告指出,我國海運業歷史悠久,具備建設大型港口的強大能力,但截至目前,我國海上風電機組的輸送和安裝大多仍是通過重新配置及協調現有港口工作來完成,并沒有專門用于海上風電產業的港口。受限于非專業港口,我國海上風電項目開發商往往會在開工前幾個月與港口進行接洽,港口租賃期也相對短暫,在統籌規劃缺乏的情況下,這一模式不論對開發商或是港口方面都可能帶來一定風險。
為此,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我國海上風電產業規模逐步擴大,我國海上風電產業對“海上風電母港”的需求預計也將逐步顯現。
記者了解到,“海上風電母港”這一概念最早誕生于歐洲,截至目前,英國、德國、丹麥等“老牌”海上風電國家均有運行成熟的“海上風電母港”。以丹麥為例,早在十多年前,丹麥就先于其他歐洲國家,制定了專門用于運輸風機、葉片等貨物的港口規劃,不僅為丹麥的風電設備、安裝船只提供了空間,更迅速占領了歐洲北海海上風電運維、物流等市場制高點。
某船運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歐洲等國家海上風電事業起步較早,海上風電產業鏈條相對完善,從國際建設“海上風電母港”的經驗來看,港口建設的主要目的是鎖定項目資源,在港口儲存項目所需貨物,減少因供貨不足而導致的施工待機時間,快速推進項目。
探索“中國模式”
分析認為,我國已在長三角、珠三角、渤海、東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均形成了密集的港口集群,而在黑龍江、淮河水系、京杭大運河沿線也建有港口集群,我國現存港口將為“海上風電母港”的實踐帶來便利。
然而,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盡管現有多地推出“海上風電母港”計劃,但從目前公布的規劃來看,我國仍是以“產業鏈生產基地”的模式推進港口項目,與“歐洲模式”存在明顯不同。
“一方面,我國海上風電項目開發模式與歐洲國家不同,類似歐洲國家的‘海上風電母港’的建設難以由單一或多個開發商完成;另一方面,我國海上風電產業鏈尚未成熟,目前海上風電處于‘搶裝期’,我國海上風電供應鏈暫時主要圍繞著制造基地、船邊交貨這種模式,暫無產業鏈供應儲備,在短期內將難以實現大規模的物流倉儲。”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
對此,有業內人士建議,我國“海上風電母港”建設應從實際出發,在海上風電供應鏈逐步成熟后,單一開發商可首先從小規模建設自身供應鏈“倉儲”起步,并逐步擴大其在區域內的影響力,進而在政府、開發商等海上風電產業相關利益方共同支持下,提供海上風電項目所需服務,摸索我國“海上風電母港”的建設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