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中廣核集團海上風電建設領導小組專題會議精神,加快海上風電施工、設備供貨進度,確保完成廣東海上風電“搶進度、保電價”目標,7月7日至10日,華南分公司總經理陳亞賓分別赴中山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以下簡稱“明陽集團”)、中天科技海纜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天海纜”)、江蘇長風海洋裝備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長風”)和青島天能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生產基地(以下簡稱“江蘇天能”)調研中廣核在粵海上風電項目設備排產及供貨情況,協調推動風機、塔筒、導管架、海上升壓站生產及設備運輸等相關工作進展。
1、
7月7日,陳亞賓一行來到明陽集團,與明陽集團執行總裁張啟應進行會談。張啟應介紹了目前明陽風機設備產能情況及后續風機供貨計劃,他表示,明陽集團十分重視與中廣核新能源的合作,日后將投入更多資源,前置各項目的風機調試與消缺工作,提高海上施工窗口期利用率,并運用后臺大數據中心監控、分析風機的投運情況,降低風機故障率,確保項目的順利推進。
陳亞賓表示,中廣核新能源在廣東省海上風電的資源儲備達1120萬千瓦,明陽集團作為廣東省規模最大的風機供應商,雙方應加大合作力度,強強聯合,把控好從生產質量到建設投運的每一關,加快風機排產供貨,滿足海上風電項目的建設進度,實現產業共榮、攜手共進、合作共贏。
華南分公司總經理助理潘天國,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海上風電分公司副總經理馮春平,明陽集團董事張瑞等參加會談。
2、
7月9日上午,陳亞賓一行赴中天海纜參觀了中天海纜南通生產基地海纜生產線和海運碼頭,并與中天海纜總經理薛建凌會談。
中天海纜首先匯報了汕尾后湖項目海纜的生產流程計劃、質量控制和設備交付保障措施;工程公司現場監造團隊匯報了海纜試驗報告、聯合檢查和出廠驗收情況。
劉強表示,中天海纜在業界聞名,內部管理和設備質量值得信賴。在確保后湖項目供貨同時,要抓緊汕尾甲子、惠州港口項目的生產排期準備,確保按期交貨的同時加強出廠后的設備運輸和現場敷設施工管理。
陳亞賓向對方通報了中廣核在粵海上風電項目設備供應和船機資源情況,分享了廣東省“十四五”海上風電發展規劃。他指出,中天科技集團是中廣核集團的重要戰略合作伙伴,雙方要在彼此的相互信賴下共同建設好廣東省海上風電。他強調,中天海纜要充分汲取陽江南鵬島項目海纜敷設事件的經驗,針對廣東省特殊的海況,做好預判、做足預案。
薛建凌表示,中天海纜感謝中廣核給予的高度信任,將按照業主的要求安排海纜早排產、早落地;針對廣東海況做好施工方案的內、外部評審,排除安全隱患和風險。同時,會按照地方政府要求,加快汕尾海風生產基地的建設,確保年底部分生產線投產。
中天科技集團海洋事業部總經理暢博、副總經理張一良,中天海纜副總經理胡明、李葉青,工程公司設備經理、監造團隊,中廣核高新核材集團相關負責人等參加會談。
3、
7月9日下午,陳亞賓一行深入江蘇長風華泰生產基地,實地察看汕尾后湖項目風機導管架生產預制和返修趕工情況。
劉強指出,江蘇長風要在確保安全質量的前提下,整合調動優質施工資源,想盡一切辦法,加快推進導管架的生產預制工作,確保8月中旬前完成交付。工程公司監造團隊要嚴格履行監造職責,恪盡職守,做好設備的質量監督。
陳亞賓強調,中廣核一直以來充分信任江蘇長風,雙方也在多個項目開展了互利互信合作。目前廣東海上風電面臨“搶裝潮”,包括風機導管架、塔筒生產在內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成為關鍵路徑。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江蘇長風要汲取經驗教訓,全面加強質量控制,現場監造要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同時做好其他廠家在同一設備生產過程中共性問題的經驗反饋。
江蘇長風董事長竇建榮、華泰生產基地負責人,工程公司監造團隊等參加活動。
4、
7月10日,陳亞賓一行前往江蘇天能響水生產基地,察看風機塔筒生產線,并與青島天能重工董事長鄭旭就汕尾后湖項目風機塔筒、法蘭生產供貨進行會談。
陳亞賓表示,通過多年的合作,青島天能與中廣核新能源建立了高度信任。目前,廣東省大力推進海上風電建設,這是雙方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契機和新起點。希望青島天能加快汕尾海上風電產業園的入園進度,爭取早日投產。
鄭旭表示,中廣核是青島天能最重要的客戶,多年來,青島天能跟隨著中廣核的發展不斷成長壯大,并成為上市企業。在海上風電建設方面,青島天能將集中優勢資源,確保中廣核海上風電設備的供貨,助力中廣核在此輪“搶裝潮”中完成“搶工期、保電價”目標。
青島天能副總經理胡鵬鵬,江蘇天能總經理張如前、副總經理彭學軍、張廣宏,華南分公司副總經理劉強、工程公司監造團隊等參加會談。
在調研活動中,陳亞賓強調,參與海上風電建設的投資方、施工方、設備供應方等是海上風電建設的主體,他們共同構成了海上風電建設的生態體系。要完成國家發展海上風電的使命,實現企業行穩致遠,一是要聯合構建海上風電建設的命運共同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都有義務確保設備生產質量和建設、運營安全,共同維護好企業的生命線;二是要構建海上風電產業的利益共同體,按照法律、合同履約,保障產業鏈各企業的利益,實現合作共贏;三是要構造項目合作的生態共同體,踐行承諾,務實合作,共同維護良好的產業鏈生態環境,實現企業滾動、長遠、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