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發改委,自然資源廳,工信廳,能源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實行征占用草原林地分區用途管控的通知》。
根據通知要求內蒙古將實行征占用草原林地分區用途管控,嚴格控制已批準在建運營的礦山、風電、光伏等各類項目新增占用林地。
內蒙古土地資源遼闊,風能和太陽能非常富集,是我國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開發最為集中的地區,也是各大投資公司圈占土地和項目競爭最為激烈的地方。
內蒙古的風電和光伏的裝機規模和發電量均居全國第一。進入十四五之后,大型風電和光伏基地開發成為內蒙古新能源開發重點。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風電和光伏都屬于低密度能源,大型風電和光伏基地占用的土地資源非常大,勢必會對當地的水土、植被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此次內蒙古自治區五大主管部門聯合發文劃定生態紅線,就是為了防止風電和光伏過度開發,對自治區內的草原和林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在此之前,內蒙古自然資源廳就將全區50.46%的國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重要生態功能區不再新上風電、光伏項目,已經投建的項目擇機拆除。
去年察右中旗開始對輝騰錫勒草原保護區內的88.24萬千瓦風電項目進行全面清理整頓,率先打響生態紅線區風電項目拆除工作。
此次拆除的范圍是北方龍源風電場3.2萬千瓦和京能輝騰錫勒風電場10萬千瓦風機拆除任務,并規劃在三年內全部拆除保護區內的風電機組。
近些年來,風電和光伏建設項目破壞生態環境的案例幾乎每個省份都曾發生過。陜西榆林光伏項目砍掉生態林,就曾遭受社會的一片指責。
由于受到資本的操控,我國的風電和光伏產業發展非常不理性,為了獲取土地、指標等路條資源,資本各種概念炒作層出不窮。
為了避開土地和生態紅線,資本大肆炒作所謂的風光護林、林光互補、農光互補、風光制沙等概念,真實效果如何不管,只要拿到路條即可。
由于最初的粗放管理,許多風電和光伏項目建設在生態紅線區,造成草原沙地化、山區水土流失現象嚴重,給當地水土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資本操控下的風電和光伏,為了大幅度提升裝機規模,對風電和光伏項目影響生態環境的問題根本不管不顧,他們要的只有項目帶來的資本紅利。
內蒙古此次出臺實行征占用草原林地分區用途管控政策,無疑給了資本一個響亮的耳光:越過生態紅線搞項目開發將一路紅燈。
相信繼內蒙古之后,甘肅、新疆、青海、云南等風光資源大省也都會紛紛制定生態紅線,防止風電和光伏過度開發引發生態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