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國電電力(600795.SH)發布2022年半年報稱,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業收入達到911.58億元,同比增長20.0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2.95億元,同比減少22.10%。
此前,同為五大發電集團旗艦上市公司的華能國際(600011.SH)也發布半年報。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業收入達到1168.69億元,同比增長22.6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0.09億元,同比減少167.60%。
兩家上市公司利潤大幅下滑皆因燃煤價格暴漲所致。今年上半年,受全球能源供應緊張、市場需求以及進口煤價格倒掛等因素影響,煤炭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國內煤炭市場維持偏緊狀態。對此,國家層面頻繁出臺和完善煤炭相關政策,希望引導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例如,5月1日,國家發改委《關于進一步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開始執行。盡管如此,國電電力上半年入爐綜合標煤單價仍同比增長230.35元/噸,漲幅超過30%。
不過,國電電力在利潤下滑中仍維持盈利,則主要得益于其母公司國家能源集團的煤電聯營模式。2017年,原國電集團與原神華集團合并重組,新公司將“全球最大煤炭企業”“全球最大火電企業”等桂冠收入囊中。國家能源集團一度飽受外界質疑,但去年以來,其煤電聯營標桿的優勢逐漸發揮出來。
半年報指出,國電電力可充分利用國家能源集團“煤電路港航”一體化產業協同優勢,加強燃料一體化管控。2022年上半年,該公司煤炭采購量超過9000萬噸,長協煤合同覆蓋率達到100%;入爐標煤量約5700萬噸,入爐標煤單價968.22元/噸。而同期華能國際僅原煤采購綜合價就高達840.27元/噸;在回答投資者關于一季度該公司入爐標煤價格的提問時,董秘曾透露“1261.26元/噸”。
今年下半年保供任務加重的新形勢下,五家旗艦上市公司或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近期川渝等地陸續出現限電情況。水電大省在豐水期遭遇罕見干旱,新能源又未成氣候,只能讓火電在保供中繼續擔當重任。
從長遠來看,我們需要多管齊下解決問題:例如,通過電力市場化改革傳導成本,調節供需,實現源網荷儲協同互動;通過大力發展新能源分散風險,推動能源轉型,保障能源安全等等。
但從短期看,保供的代價仍是讓肩負能源安全保障使命的發電央企繼續承受經濟上的損失。
去年五大發電集團旗艦上市公司合虧270億,暴跌250%。今年情況會如何變化,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