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廣東分公司紅海灣風電場項目完成全場停電,至此紅海灣風電場風電機組及設備經過20年的服役,圓滿退役。
青春不老 時光正好
紅海灣風電場原貌
國華投資積極踐行央企擔當,積極探索“上大壓小”風電場改建之路,堅持以提升老舊風電場的發電能力為宗旨,積極探討突破老舊機組升級政策,于2021年10月15日取得地方經促部門備案,成為廣東省,也是集團公司首個取得“上大壓小”風電技改備案項目,為即將超過壽命期風電項目的后續發展提供示范意義。

拆除最后一臺退役風機
紅海灣改建項目將在原25個機位點中選取5個機位,替換為5臺3.2兆瓦風電機組,送出線路全線更換,升壓站進行升級改造,裝機容量為1.6萬千瓦。項目投資12487萬元,建成投產后,預計年平均發電量4030萬千瓦時,年平均利用小時數2519小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1萬噸、二氧化硫230噸、氮氧化物346噸。

引燈之火 照亮未來
1998年,根據集團公司總體部署,國華投資做出重要的產業結構調整部署,進入綠色新能源行業,選擇了粵東汕尾市紅海灣施公寮半島啟航建設風力發電項目,并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立項。廣東分公司承載囑托,于1999年9月注冊成立,作為國華投資系統內第一個投建的風電項目——紅海灣風電場,于2002年9月7日投產,截至2022年9月4日累計安全生產天數7303天。
紅海灣風電場原貌
23年來,廣東分公司緊緊圍繞上級公司總體部署,面對各種困難和考驗,上下同欲,憑借一腔熱情、十分擔當、百倍努力,大膽探索風電建設和運營管理方面的經驗,硬是在無路之野,走出了一條風電產業發展從無到有之路,為國華投資風電產業的發展當好探路先鋒,作為當年全國十大風電項目之一,為國華投資系統乃至國內其他風電場的建設和運營管理提供經驗和借鑒。
韶華匆匆 揚鞭奮蹄
萬事開頭難,風電場建設與運營所面臨的困難幾乎是全方位,從零開始,從項目征地、機組吊裝、道路建設、內外協調、風電場運營,也經歷臺風重創、鹽霧腐蝕、雷暴等威脅,努力探索解決方案,并開創機組零部件國產化研究,創新管理模式、完善規章制度、以制度管人、以情感召人,風吹雨打的艱辛,晝夜鏖戰的拼搏,輾轉奔波的奮進,化作堅實國華投資廣東分公司企業文化根植。

歷屆榮譽
在此,凝聚著歷屆員工的默默奉獻與付出。他們一切從頭開始,從零起步,摸著石頭過河,緊密結合實際,扎實打基礎,在探索中前進,在總結中提高,建立了自己的標準化和精細化的風電技術管理體系,制訂了《風機維護標準化手冊》《風機主要部件標準化手冊》《風機設備標準化手冊》《風機運營數據檔案標準化手冊》等技術管理標準化手冊,并以標準化手冊為依據,研究開發出圖文并茂的風機定檢、日常維護電子管理信息系統,與標準化手冊配合使用,這在當年網絡信息化系統尚未完全普及的年代,大大縮短故障排查和處理故障時間,提高了定期檢修、日常維護的效率和質量,后期還推廣應用到國華投資系統內其他風電場。

各項專利證書
在集團公司和國華投資公司的正確領導下,多年來,秉承“科技保安全,技術降成本”的理念,榮獲過“集團公司安全質量標準化特級企業”“本安企業建設一級單位”,獲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自主創新示范企業”“汕尾市企業研究開發中心”“汕尾市科技創新先進典范企業”,兩度獲得“汕尾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等稱號。技術骨干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集團特級技術能手、科技創新先進個人、汕尾市拔尖人才等榮譽。該公司累計承擔省級科研項目4個、集團公司和國華投資公司科研項目13個、“五小”型科研項目34項,形成了49項技術成果,其中22項獲得科技成果獎,申報專利8項。通過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工作,培養了一批風電管理及技術人才,并節約運維成本近2000萬元,先后有170余人次獲得國家、省、市以及本集團、總公司的各項獎勵表彰。
拼搏奮進 砥礪前行
展望未來,國華投資廣東分公司將緊抓機遇,弘揚優良傳統,以更加嶄新的姿態,更加昂揚的斗志,認真貫徹“兩高一低”建設標準,艱苦奮斗、拼荊斬棘、迎難而上,堅持黨的領導、價值創造、創新驅動,全力打造百萬千瓦級新能源產業基地,努力在2025年實現“新能源裝機150萬千瓦,力爭200萬千瓦”的建設目標,迎接新挑戰,跨越新高度,賦能新生,走向下一個更加輝煌的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