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四川能投風電會東公司小街一期160兆瓦風電場首批20臺4兆瓦機組成功并網發電,是會東縣建成投產的第8個風電場,末批機組預計10月底全面投產發電,屆時,會東縣總裝機規模將達到69.58萬千瓦。
據了解,小街風電場共安裝40臺4兆瓦的風電機組,建設規模160兆瓦。項目全面投產后,每年可為國家節省標煤14萬噸、減少排放溫室效應氣體二氧化碳31.0萬噸,此外,在工程建設期間,提供勞務用工崗位近300個,依托風電集群建設和當地經濟、森林草原防滅火等需求,小街一期風電場建成后,累計新修通村道路70公里、森林防火通道170公里。
“小街一期風電場的建成投產,為四川迎峰度夏、保障電力有序供應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四川能投風電會東公司總經理米凌志說到:“同時,從風能資源時間分布來看,枯水期發電量占全年發電量70%左右,恰好與水資源的豐枯期相互補,有利于實現‘風水互補’一體化發展。”
據悉,小街一期風電場場區高程2800米至3000米,原定計劃安裝44臺2.5兆瓦的風機機組,為減少環境破壞,四川能投風電會東公司經多方協調,最終調整為安裝40臺4兆瓦的風機機組。
米凌志告訴記者:“單機容量的增大不僅可以提高風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機位的減少大幅降低了對土地、林地、草地的占用,對環境和水土保持的影響也降到了最低。”
小街一期風電場項目于2021年12月1日取得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核準批復,于2022年7月主體工程開工建設,從項目建設之初,就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難,給工程建設工作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在項目建設初期曾遇到了哪些困難?四川能投風電會東公司小街一期風電場項目建成現場負責人楊松濤告訴記者:“施工建設現場海拔高、施工環境比較惡劣,受降雨、冰雪和大風天氣影響,施工有效期短,施工現場地形陡峭、地質條件復雜,山脊兩側均為陡坡,最大坡度達到70°,造成道路和平臺修建難度大,同時導致了風機平臺面積有限,給吊裝作業帶來嚴峻的考驗,場外交通條件復雜,道路普遍存在路窄、彎急、空障多,并且運輸路線過長,不確定因素太多,給大件設備運輸帶來更大的挑戰。”
有困難就要想辦法克服,針對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難,四川能投風電會東公司又是怎樣解決的,楊松濤回憶道:“根據已經遇到的和預判的各項困難,針對性地進行人員調動,成立了會東公司項目建設以來最為龐大的專業建設管理團隊,并將管理團隊前置化,對出現的問題在現場第一時間解決,通過總結十年的高山風電場建設經驗,前期對項目進行詳細分解,梳理出小街一風電場建設面臨的制約因素,針對每個階段的難點、重點制定預案。在建設關鍵期成立以業主為主導的工作專班,每天收集生產、運輸、卸貨、吊裝等信息,適時調整計劃,統一調度,大大提高了各參建單位的工作效率。采取新技術、新方法。通過與設計單位及相關專家反復研究溝通,對35kV架空線路的基礎、鐵塔等進行了針對性設計,完成了高海拔、高覆冰地區同塔雙回的設計施工,減少了一半集電線路征地,也大大降低了后期運維風險。另外,除傳統的葉輪吊裝,本次還首次采用了象腿工裝組裝法,減少了因平臺面積小的限制。升壓站采用全預制艙、無建筑物的設計,不僅減少了占地面積,而且節約了現場施工時間。”
據了解,小街一期風電場剩余機組將于今年10月底實現投產發電,全容量投產后將每年為社會貢獻清潔能源23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年可節約標煤6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75.6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