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立足海上風電資源優勢,創新“4+N”協同發展模式,高標準建設了省內首個以“海上風電為主體、多能互補聯動”為特色的風光儲一體化示范基地,僅用兩年時間,落地總投資247億元的25個產業鏈項目,形成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模式。
一、創新“高位+”推進模式,
拉開產業發展“大格局”
堅持“爭得來、接得住、發展好”系統思維,零起點蓄勢發力,超一流、超常規謀篇布局海上風電產業,實現了產業快速“無中生有”。
一是前瞻布局。立足成熟完備的港口及充足連片的腹地基礎條件,著力引入與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省“十強產業”高度契合的相關產業。2021年,在國家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產業,我省海上風場資源開發催生巨大藍海市場的大背景下,東營開發區搶先一步對接省直有關部門及國內海上風電頭部企業,以敏銳的市場嗅覺及深耕產業的決心,成功爭取東營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落戶,成為全省三大風電裝備基地之一。
二是高端規劃。堅持“內腦”“外腦”融合并用,充分借鑒國內知名風電裝備產業園建設經驗基礎,立足產業長遠發展和頭部企業發展需求,高標準編制東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規劃,精準布局海上風電主機及大部件生產、核心部件和關鍵材料生產、海上風電裝備測試認證3大基地,為下步項目精準招引和快速落地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是頂格推進。工作推進更加注重靈活高效、提速增效,采取扁平化工作推進模式,成立黨工委、管委會主要領導掛帥,屬地園區主導、職能部門協同協作的海上風電產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研究產業發展相關規劃、政策、招商引資、要素保障和困難處置等重大問題,有力保障了產業園建設的快速起步。
二、創新“鏈主+”發展模式,
聚合風電產業“新集群”
堅持鏈式發展、集群發展,圍繞打造完整的海上風電“設計-研發-生產-組裝-測試-認證”全產業鏈,全面推行“鏈長制+鏈主制”推進模式,實現了產業快速“有中生優”。
一是鏈主企業帶動。發揮山東能源集團“鏈主”企業輻射帶動能力,與國內外風電裝備巨頭及上游配套企業開展高頻對接合作,“全球新能源500強企業”中國船舶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制造500強企業”上海電氣集團等行業龍頭相繼落戶,進而帶動金雷股份核心部件、江蘇海力塔筒樁基、洛陽雙瑞葉片等一批產業鏈上下游關鍵項目加速集聚,形成了“資源帶產業、整機帶配套”的強力磁場。
二是招商引資推動。堅持“招大引強、招強引優”招商策略,圍繞整機制造、基礎配套、施工運維等產業板塊,精準篩選細分行業前5名企業,全力開展項目招引。截至目前,引進世界500強企業5個,中國500強企業3個;已落地總投資247億元的產業鏈項目25個,在談總投資284億元的項目39個。
三是本地企業聯動。鼓勵支持本地關聯企業積極融入海上風電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新大集團、米德新材料等10余家企業成為風電裝備制造產業材料和零部件供應商,為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全產業鏈培育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三、創新“科技+”賦能模式,
激活產業發展“源動力”
圖片
堅持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創新科技資源配置機制,全力推進“平臺+人才+企業”一體化創新,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了產業的“優中做強”。
一是搭建高能級創新平臺。強化地區政策資金供給,建強源頭技術研究、轉化、應用體系,支持產業園建設亞洲最大、全球第二“海上風電大型機電傳動系統研發測試中心”;正在推進的海上風電裝備測試認證基地,規劃裝機容量240MW,建成后將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全球領先的大型風電機組開發創新與測試認證基地。
二是吸納高層次專家人才。創新“招才引智”模式,精準匹配引進產業亟需緊缺人才,與勝利油田“四院一中心”建立深度合作關系,舉辦中國海上風電機組技術創新(東營)交流會等產業研討交流活動,讓行業專家學者成為風電產業發展的“智囊參謀”;大力扶持技術創新,頂格激勵專家人才創新創業,對引進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工藝水平填補國內外空白的創新團隊予以最高1200萬元資金支持。截至目前,已吸引新能源產業高端人才20余人。
三是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完善“企業主體、多元投入”的自主創新機制,助力企業自主創新、自主研發,提升核心競爭力。中國海裝下線的18兆瓦主機所有關鍵部件、技術均實現100%國產化,單機容量、風輪直徑等指標打破了世界紀錄;金雷股份自主研發的20兆瓦大型風電主軸,是全球最先進的大型風電主機配套設備,企業成為全球頂端海上風電整機制造企業的唯一供應商。
四、創新“要素+”服務模式,
按下項目建設“快進鍵”
創新服務模式,實行全方位、全領域、全鏈條幫辦代辦,全力保障重點項目建設不降速。
一是搭建審批“綠色通道”。高效依規開展并聯審批、容缺辦理、告知承諾等,重大項目審批跑出“加速度”。金雷重裝海上風電核心部件數字化制造項目,簽訂土地合同一日內,同步取得了開工前的全部手續,實現了“四證齊發”,刷新了東營“拿地即開工”的審批速度。
二是創新“以投帶引”模式。投資38.2億元,實施廣利港碼頭新建、擴建工程及園區基礎配套項目,有效提升了產業園產業承載能力;為中國海裝、上海電氣、三一重能等企業代建廠房19萬平米,保障了項目簽約后快速投產。其中,三一重能項目從開工到產品下線僅用時2個月,創下了行業之最速。
三是合力破解重大難題。在發揮區級合力的同時,積極爭取省、市支持,累計解決困難問題20余項,推動了產業項目的快速建設。例如,在全省率先完成海岸建筑退縮線劃定成果調整備案,保障了總投資100億元的5個海上風電項目平穩落地開工;協助金雷項目置換鑄造產能10.05萬噸,保障了項目建設連續性;通過對上爭取,為洛陽雙瑞等9個重點項目爭取用地指標1300畝,“要素跟著項目走、服務圍著項目轉”實現精準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