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首臺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在這里成功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大容量機組研發制造及運營能力再上新臺階。
推動度電成本下降,研制關鍵零部件,發展走向深遠海……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迅猛,已進入規模化開發階段。面向未來,隨著技術不斷突破、跨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推進,海上風電行業將走得更遠、更穩。

截至2022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已超3000萬千瓦,連續兩年位居全球首位,占比達一半左右。將時間軸拉長,截至2012年底,累計裝機約39萬千瓦;截至2017年底,累計裝機約279萬千瓦。可以看出,我國海上風電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已進入規模化開發階段。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積極推動近海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推動深遠海海上風電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
我國發展海上風電有哪些優勢?下一步還需向哪些方面發力?
開發勢頭強勁,大幅提升經濟性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介紹,當前我國已具備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自主設計、研發、制造、安裝、調試、運行能力。看制造,我國生產的發電機、輪轂、塔架等鑄鍛件以及葉片、齒輪箱、軸承等關鍵零部件產量占到全球市場的70%以上。看安裝,去年9月,我國自主建造的2000噸級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白鶴灘”號交付投運,大幅增強了海上風電機組施工安裝能力。
依托規模化開發與技術進步,海上風電開發的經濟性大幅提高。2010年至2021年,我國海上風電度電成本降幅接近56%。當前海上風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已降至0.33元/千瓦時左右,到“十四五”末有望實現全面平價。

面向未來,海上風電發展前景廣闊。一方面,發展有資源。我國擁有約1.8萬多公里大陸海岸線,海上風能資源豐富。“我國近海和深遠海150米高度、離岸200公里以內且水深小于100米的海上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27.8億千瓦。目前海上風機累計裝機僅為3000多萬千瓦,利用率不足1.1%,未來開發潛力巨大。”秦海巖說。另一方面,消納有空間。我國電力負荷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但能源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區,靠近沿海地區發展海上風電,能夠實現“電從遠方來”與“電從身邊來”協同發展。
根據《“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我國將推動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粵東、北部灣等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開發建設,推進一批百萬千瓦級的重點項目集中連片開發,結合基地開發建設推進深遠海海上風電平價示范和海上能源島示范工程。
向深遠海進軍,促進跨產業融合
目前,全球70%的潛在海風資源位于水深大于60米的深水海域。由近海走向深遠海,是海上風電發展的必然趨勢。
今年5月,我國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并入文昌油田群電網,開啟為海上油氣田輸送綠電的新里程。作為我國第一個工作海域距離海岸線100公里以上、水深超過100米的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的建成投用,使我國海上風電的自主開發能力從水深不到50米提升至100米級以上。

但目前來看,我國深遠海浮式風電的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漂浮式風電的系泊纜、電纜等高端產品的國內產業鏈還不完整,運維數據和經驗積累相對不足;從成本來說,漂浮式風電項目造價較高,平均度電成本相較傳統固定式海上風電高出3倍左右,仍處于商業化初期,亟須探索顛覆性新技術和高效開發模式,向規模化階段邁進。
根據相關規劃,我國將推進漂浮式風電機組基礎、遠海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力爭“十四五”期間開工建設我國首個漂浮式商業化海上風電項目。在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等資源和建設條件好的區域,結合基地項目建設,推動一批百萬千瓦級深遠海海上風電示范工程開工建設,2025年前力爭建成一至兩個平價海上風電場工程。
隨著海上風電開發提速以及走向深遠海,相應的審批流程、用海政策等方面可以進一步優化,并完善海洋、氣象、海事、環保等部門的統籌協調機制,進行整體規劃,促進具備條件的項目盡早開工建設。

與此同時,行業仍需保持合理的開發節奏。海上風電技術正處在快速迭代中,如果使用現有技術大干快上,不僅成本高、風險大,也無法讓風能資源得到最有效利用,造成浪費。因此,“十四五”海上風電發展的主基調依然是穩妥,不應盲目追求規模。
海上風電行業要走得更遠、更穩,跨產業融合發展是探索方向。在文昌油田群,通過打造海上風電與海洋油氣融合發展新模式,將油田群的4個燃料電站與“海油觀瀾號”風電平臺融合成一個整體,實現海洋油氣綠色低碳開發。未來,可以推動海上風電項目開發與海洋牧場、海水制氫、觀光旅游等相結合,實現‘海上糧倉+藍色能源’立體開發,助力解決單一海洋資源開發瓶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