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五一”國際勞動節,春風輕拂大地,華北平原南端,一座座混凝土與鋼結構共同構成的塔筒托舉著風機直聳云霄,即將“化風為電”。
這里是位于安徽阜陽南部120萬千瓦風光電基地項目(以下簡稱“阜陽基地項目”),共包含65萬千瓦水面光伏、55萬千瓦風電以及一座300兆瓦/600兆瓦時的儲能電站,其中水面光伏及儲能部分已實現全容量并網投產。當前,110臺風機的吊裝工作即將全部完成,建設者們正向全容量并網發電沖刺。

▲ 阜陽基地項目的混塔風機
三峽集團所屬三峽能源建管公司東部建設管理部的陳學軒和同事們像往常一樣,一大早就準時出現在施工現場,與其他參建單位的施工人員一起商討著項目收尾及風機消缺等工作。

▲ 阜陽基地項目混塔吊裝現場
110臺風機、近550公里的集電線路和1736個集電線路鐵塔,散布在阜陽市潁上和阜南兩縣的40多個鄉鎮中,涵蓋了兩縣八成以上鄉鎮,幾乎每臺風機都要改造出一條獨立的進場道路,其分布之廣,協調事務之多,對建設團隊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是集團首個自建的混塔風電項目,不僅面臨著工期緊、任務重、技術難度大、協調工作復雜多變等多種問題,同時我們要克服經驗不足的難題,組織施工各方學習一系列和混塔有關的知識。”三峽能源東部建設管理部項目經理胡樂超說道。
混塔風機塔筒采用鋼-混凝土混合塔筒組合形式,具有結構剛度高、安全性能好的特點,但相較于傳統鋼塔結構的風機,混塔風機的吊裝工作更為繁瑣復雜。“每臺風機的混凝土塔筒有31段,前16段采用的都是半圓塔片,要一個一個精準拼裝后才能進行吊裝,”負責阜南縣區域風電項目建設的項目經理管峰告訴記者,“整個混凝土塔筒段的吊裝,需要吊車下三十余次鉤,比傳統鋼塔風機,整體下鉤次數多了好幾倍。”

▲ 工人們在對風機塔筒進行鋼絞線張拉
據了解,在進行混塔風機的塔筒吊裝作業時,風速要小于10米每秒,實際作業精度均控制在毫米級,有的部位安裝時的偏差甚至不能超過2毫米。如此精準的作業流程要反復進行近40次,才能完成一臺風機的吊裝,這樣的風機,這里有110臺。
相較于傳統鋼塔結構的風機,混塔風機的塔筒段數翻了數倍,這對項目的運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風電項目進度要想跟得上,運輸道路改造及協調絕不能拖后腿!”胡樂超經常在工程例會上跟大家強調。
為了更好克服“點多面廣”給施工帶來的困難,項目團隊始終秉持著“多到一線發現問題、勤去現場解決問題”的工作態度。
在正式施工開始之前,項目團隊需要對每一個風機點位的運輸路線進行反復勘探驗證,道路承重能力是否滿足條件?轉彎半徑是否充足?途中是否存在高壓線、道路標識標牌限高障礙……這一系列問題都必須在車輛進場前處理好。
在潁上縣26號風機機位東邊不遠處,新建的合周高速橫貫而過,這里是前往南側11個風機機位的必經之路,在項目大件設備啟運時,合周高速的橋梁開始架設,限高導致大件運輸車輛無法正常通行,繞行的話便要多走幾十上百公里,不僅施工進度會被耽擱,運輸成本也大幅增多,怎么辦?一道難題擺在了項目團隊的面前。
經過反復討論驗證,項目團隊選擇在限高位置旁——地勢較低的地方重新開辟兩條運輸道路。“為了修好路,保障運輸車輛安全通過,我們往現場跑了不下五十次。”陳學軒說,“晴天要來,雨天也要來,記錄不同氣候條件下路的狀況,及時修補調整道路,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最終,兩條新的道路被開辟出來,一車車設備、組件由此送往合周高速南側的11個施工機位。負責駕駛運輸車輛的當地司機宋孟說:“如果不修這個路,恐怕就得繞上個百十里咯!對于我們跑車的人來說,既省時又省力,干起來更帶勁。”
110個風機點位、1736個集電線路鐵塔,每一條進場道路,每一個彎道,每一個堵點,都是項目團隊一步一個腳印實地探出來的。

▲ 混凝土塔筒運輸車輛
“空閑了多去施工現場跑一跑、轉一轉,既能第一時間發現和消除質量安全隱患,又能綜合把控現場施工各方面的進度。”胡樂超常對團隊成員說。
施工期間,項目團隊會將人員分成一個個小組,每天前往各個施工作業面巡查,保障施工進度。每天的往返奔波,讓大家練就了一身抗眩暈的“好功夫”。
“施工高峰期的時候,我們基本每天都有超過8個小時的時間在外面跑,不是在機位,就是在車上。”陳學軒說,“車座就是我們的工位,每天在顛簸的路上用電腦處理各種工作,一開始還暈車難受,后來慢慢都習慣了。”
阜陽基地項目一線員工厲彥驍兼任著項目的車輛管理員,他告訴記者:“幾個點位轉下來,每輛車每天少說也得跑個兩百來公里。”
勞動創造價值,實干篤定前行。阜陽基地項目的110臺風機已“整裝待發”,每年約12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即將送往千家萬戶,點亮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