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近海還是深遠海,三峽“遙遙領先”。

近日,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了中國海上風電業主排名報告。從排名來看,在國內海上風電場的投運上,國央企已成主導力量。
報告披露,一方面為了實現雙碳裝機目標,一方面因為擁有雄厚的財力,隸屬于中央或地方政府管轄的業主主導著海上風電市場的在運裝機容量,市場份額合計達到97%。
具體來看,在國內海風市場,央企擁有70%的裝機容量,地方擁有27%,私營和外國企業僅占3%。
報告披露,截至2024年6月,三峽集團是在運和儲備合計裝機容量的最大業主,其次是國家電投和中廣核。
整體來看,國內海風項目開發基本形成了“三峽+發電央企”為主,其余公司與之組建聯合體共同開發項目的格局。
近海格局已基本定型
中國海岸線漫長,海風資源豐富,但資源稟賦并非大力開發海上風電的主要因素,現實中的因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當地政府為完成新能源裝機增長規劃和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納目標,有拓展海上新能源的需求;另一個是當地用電負荷壓力較大。
兩種因素疊加之下,我國海上風電開發力度較大的主要是江蘇、廣東、福建、浙江、遼寧、上海和山東等七個省份。七省份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能夠占到國內海風裝機總容量的95%以上。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37.69GW。其中,江蘇(11.81GW)和廣東(10.94GW)兩個省份的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超過10GW,山東、浙江、福建、遼寧四省的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分別超過1GW。
但在2023年,在海上風電新增吊裝容量方面,廣東以40.5%的占比遠超江蘇,位居各省首位,且在2024年上半年持續處于領跑地位。彭博新能源財經還預計,按已投運裝機容量計,2024年廣東預計將超過江蘇,成為最大的海上風電市場。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三峽集團、國家電投、中廣核等頭部海上風電運營商的主要資產也集中在江蘇和廣東兩地。
江蘇在海上風電領域起步在全國最早,早在2006年就完成了全國首個海上風電風機的并網。也就在同一年,國家發改委明確同意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三峽集團的前身)在江蘇響水建設一個2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場,三峽集團也由此進入海上風電開發階段。

江蘇響水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三峽集團之所以能夠在海上風電市場力壓五大發電,并成為“NO.1”,與集團的“一把手”推動密切相關。
在盧純擔任集團董事長的時候,為了推動海風業務,曾以副部級身份,“降低身價”親自去各省拜訪,繼任者雷鳴山上任后,又將這個“傳統”延續了下去,在沿海各省掀起海風“圈地運動”。
如今,三峽集團“圈地運動”成果顯著,從廣東至遼寧,初步形成海上風電能源走廊,累計裝機規模近550萬千瓦,保持國內第一。但其海風資產主要集中江蘇和山東。
中廣核也是國內最早進入海上風電行業的能源企業,試水海上風電始于2015年,起步于江蘇如東,并成為我國首個滿足“雙十”標準的海上風電場。
但由于總部位于廣東,中廣核一直將廣東視為海上風電業務發展的基本盤。
目前,其主要的海上風電資產也集中在廣東的陽江、惠州、汕尾等地。值得一提的是,其所運營的總裝機容量為90萬千瓦的汕尾甲子海上風電項目,也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平價海上風電場。

中廣核汕尾甲子海上風電項目
此前,廣東省將海上風電項目核準與用海預審下放到地市一級主管部門后,引發了海風開發商、運營商對資源開發權爭奪力度加劇。而隨著廣東即將取代江蘇成為海風最大的市場,開發商們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光伏裝機量全球第一、風電裝機量全球第二的國家電投,其海上風電資產也集中在江蘇和廣東。作為五大發電中清潔能源占比最高的公司,其海風市場的開拓主要得益于錢智民。
他在2018年履新董事長后,利用自己江蘇籍干部和在中廣核出身的優勢,很快打開了江蘇、廣東兩省的風電市場。
也就在同一年,國家電投風電新增裝機量就超過國家能源集團,躍居全國第一。目前,國電投的海風項目遍布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江蘇、上海、浙江、遼寧、天津、河北、山東等10余個省區。
值得一提的是,廣西和海南省兩地先后在2023年首次實現海上風電裝機。未來,這兩省或將成為開發商重點角逐之地。
“決戰”深遠海,技術決定市場
海風開發從近海開發逐步延伸向深遠海區域,已是大勢所趨。
當前,中國海上風電開發多集中于近海區域。其平均離岸距離不足20千米,平均水深不到10米,相比之下,在離岸距離30千米或水深30米以上建設的風電場較少。
近海風電受航道運輸、水產養殖等因素制約,而深遠海區域廣闊,風能資源豐富、穩定且優質,這使得挺進深遠海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走向。
但在環境條件上,深遠海相較于近海更為惡劣。存在海流、波浪、潮汐、內波等多種水文現象,以及腐蝕、沖刷、淘空等長期理化作用,這無疑對風機基礎、海底電纜、海上平臺集成等相關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要應對深遠海場景下建設風電站的諸多挑戰,加強關鍵技術研發至關重要。
電力央企在海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與其在關鍵技術與裝備上的深耕密切相關。在產業內,也由他們來形成關鍵技術創新的引領作用。
三峽集團在海風裝機量上已然“遙遙領先”,并提出將“海上風電引領者”作為目標。那么在未來的深遠海市場,能否繼續憑實力保持領先呢?
在海上風電領域,單機容量的提升是科技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

三峽能源在福建平潭項目
今年2023年7月,三峽能源在福建平潭實現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并網發電,并在福建漳浦二期海上風電項目中率先實現批量化應用。該項目的里程碑意義在于,其是全國首個批量化應用單機容量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項目,單日發電量刷新了世界紀錄。
在海上風電挺進深遠海的趨勢下,漂浮式風電項目成為必然之選。
自2016年起,相關部委陸續出臺了《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等多個政策性文件,明確要求開展海上漂浮式風電機組以及基礎的技術攻關。
三峽集團頗具前瞻性,早在2015年就開始探索漂浮式海上風電研究,是我國首個開展以工程為背景的漂浮式海上風電研究的機構。
2021年7月,三峽集團所屬三峽能源投資建設的漂浮式海上風電平臺,搭載全球首臺抗臺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組成“三峽引領號”,在廣東陽江海上風電場完成安裝。
值得注意的是,在漂浮式海風技術方面,國家電投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國家電投山東省海陽漂浮式光伏500千瓦實證項目
早在2022年10月,國家電投山東半島南3號海上風電場20兆瓦深遠海漂浮式光伏500千瓦實證項目成功發電。該項目位于山東省海陽市南側海域,離岸30千米,水深30米,其發出的清潔電能,經匯流至逆變器后送至同場運行的半島南3號風機平臺,后續將通過海上升壓站輸送至電網。
隨著深遠海海上風電朝著大規模、遠距離、大水深的方向發展,除了漂浮式風電機組及基礎外,柔性直流輸電、柔性低頻輸電等新技術也逐漸成為海上風電發展的核心方向。
未來,不僅僅是開發規模,各大電力央企也必將在新興技術上展開實力大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