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到經開區鳳城十路的西安久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這個從事風電產業的企業令筆者頗感意外看不到大規模的生產車間,看不到標志性的風機葉片,甚至也看不到與之配套的電機部件,映入眼簾的是一臺臺繁忙運作的計算機和一個個心無旁騖的研發人員??偣こ處熁暨B文說:“我們在西安的主要業務就是科技研發和總部管理,生產車間則在千里之外的鄂爾多斯。”
三年前才進入風電領域的西安久和能源,而今已擁有技術專利19項,其參與項目獲國家“十二五”863計劃批準立項,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久和能源就掌握了2MW高速永磁風力發電機組的核心技術,成為國內風電產業科技創新的新銳和“風行者”。
民族企業“試水”風電
久和能源投資方盾安集團是一家浙江企業,從彈簧起家,二十余年的時間發展成為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產業覆蓋機械制造、民爆化工、房地產、農業、資源開發等諸多領域。
2007年,盾安集團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將目光瞄準了更具戰略意義的風電行業從風電場建設、風電部件生產到機組總裝,盾安集團決心全方位介入。2008年初,盾安集團在西安經開區和內蒙古鄂爾多斯成立了風電機組總裝企業久和能源,而西安久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則被賦予總部管理和科技研發的重要職能。
“把技術研發放在西安,主要是考慮到,西安有比較好的產業基礎,高端技術人才多,檢測、試制、設計等研發成本也有優勢。”談及選址初衷,總工程師霍連文認為,來自市場、人才、產業、政府等方面的有利因素已超出了企業當初的預期。
目前,西安經開區內的金風科技、捷力電子、永電電氣等風電企業在國內外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力。“這樣一個集中、分工、互動、協作的產業環境,往往能夠催生企業在競爭、合作中實現創新、共贏。”霍連文表示,區域內的好幾位企業老總都是自己當年在西安交大求學時的同窗好友,他們除了享受工作帶來的快樂之外,還時常在工作之余溝通交流、感受生活的愜意。
得益于西安的科技人才優勢和經開區風電產業資源的日益集聚,2008年底,久和能源很快就完成了40多人的創新團隊組建,同時也確立了 “以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為基礎,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全面進軍風電產業的發展路線。
吸收消化中掌握技術主導權
“很多人都認為國內風電產業沒有核心技術,產業發展的命脈總掐在外國人手里。民族企業如何破解?”當筆者拋出這個疑問時,作為在風電領域的資深專家和工程師,霍連文談出了自己的看法。
“歐洲國家做風力發電研發用了幾十年時間。早期,把風機在風場上立起來,設置上百個傳感器,不斷測量葉片、塔桶、機艙及各部分載荷情況,最終在設計中反復完善優化。目前,國內一方面缺乏相應的技術積累,同時也沒有必要再花幾十年重走別人的老路。因此,我們在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必須堅持自主創新、牢牢把握核心技術主導權。”
正是這個“自主+合作”的模式,成就了驚人的“久和速度”。2008年初,久和能源根據國內風場特點及電網配套要求,提出了高速永磁技術路線,同時確定了包括葉輪直徑的大小、傳動方式等關鍵技術一整套的方案。2009年3月,霍連文帶著西安久和能源一整套技術方案,赴歐洲尋找風電設計公司。
憑著熟悉的行業人脈,霍連文終于找到一家有技術實力、但國內知名度并不高的德國風電設計企業。“當時我們選擇設計公司時頗費心機。之所以沒有選擇那些所謂的熱門公司,是因為近年來中國風電產業已經熱起來,把歐洲的風電設計公司要價炒得很高,如果再找他們,不但要排隊,而且價格上也不劃算。”
確定技術路線,將歐洲用材標準國產化并規范設計指標……在這一系列產品研發過程中,久和能源始終起著主導作用。“比如2MW風電機組設計就是兩種機型,一個是適用于二類風場的87米葉輪直徑,一個是三類風場93米葉輪直徑。其中包括葉輪直徑的大小、傳動方式等都由我們來定。”霍連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