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問題依然存在,廠商雖然認識到京東在回款、銷量上的優勢,但越是這樣,線上線下的矛盾越開始暴露出來,尤其體現在價格的沖突方面。最終廠商與電商在合作時采取的策略變成了:線上線下型號分割,人為地讓消費者無法對比。
2013年,廠商與京東之間的關系上升到戰略對接的高度,并連續簽下康佳、海信、美的10億元以上的大單。2014年,美的,海爾,西門子,三星等到一線品牌開始在京東發力,高端型號開始供應京東,公司總裁也主動到京東拜訪。
2015年初,代表中國零售業變天的兩份財報發布,其中,京東2014年實現凈收入人民幣1150億元,超過蘇寧2014年線下線下營業收入的1091.16億元,同時京東凈收入同比增長66%,遠遠超過了競爭對手蘇寧2014年同比增加的3.63%的比例。
閆小兵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就表示,“這一業績源自京東對整個產業趨勢和時間窗口的把握,如果三年之后再進軍家電電商市場的話,入口機會早就沒有了。”
產業互聯網大勢不可違
對于京東來說,在家電市場上的崛起只是其布局家電產業的開始。按照閆小兵的判斷,中國家電市場在當下正在經歷最嚴峻的考驗,即行業到底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的問題。
在閆小兵看來,“家電行業現在到了一個向左還是右走的關鍵十字路口。對于廠家而言,過去電商占比很低的時候,廠家抱著很新鮮很好玩的心態來做,但是到今天,當京東在很多家電品類上的整體市場占比超過了10%的時候,就開始不單沖擊到了國美和蘇寧,而且沖擊到了廠家現有的經銷商渠道。這時廠家面臨選擇:電商業務應該到底是往前再進一步,還是原地踏步呢?”
“與此同時,廠家在事關企業轉型方面還有猶疑,由于傳統家電產業還背負著線下沉重的包袱,所以轉型就不夠堅決和徹底。這種轉型上的不堅決不徹底就體現在價格管控和產品管控上,如果我們往前沖的狠一點,廠家就會在后面拉一拉,在價格和供貨上對我們進行限制。”
的確,《家電網購報告》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家電單品的線上銷售量占比紛紛突破或逼近20%。根據《家電網購報告》的數據,2015上半年洗衣機線上零售量占整體零售水平的20.4%,而平板電視線上零售量占比已經上升到24%。
不僅如此,京東內部數據也顯示,2014年,京東在電商家電的銷售份額已經占到了50%以上,同時,借助物流優勢,京東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大家電市場的整體銷售占比達到30%。在很多單品的銷售上,京東的整體占比已經超過了10%。
這意味著,家電制造產業的轉型已經拉開了大幕。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就表示;“互聯網+的本質是產業的互聯網化,目前我們的互聯網化還是處在以電商為主的階段,未來所有的產業都要基于互聯網要素形成新的業態,產業互聯網不僅僅是產業形態與互聯網技術結合,也是互聯網思維和產業深度結合,它的下步就是要轉移到工業,特別是制造業上。”
事實上,蘇寧和阿里的合作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進行的,一方面,阿里和蘇寧都面對來自京東家電電商60%市場份額的壓力,另一方面,推動傳統制造企業的轉型,還需要電商的最后角力。馬云就表示,“顛覆不是我們的目標,顛覆更不是我們的出發點,是把整個經濟帶起來,跟傳統企業一起創造未來,才是互聯網企業。”
國美也不例外,最新消息顯示,國美電器已通過收購,將控股股東控制的非上市零售網絡和供應鏈資產全部注入了上市公司,同時一系列組織架構的調整,包括國美在線的換帥,都意味著零售企業互聯化的加速,而下一步,就是如何通過電商撬動制造產業的戰略轉型。
可以說,在這一點上,零售巨頭們達成了空前的共識。閆小兵告訴記者,“我認為產業一定會向右走,那就是電商化,因為它代表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方向。”
閆小兵表示,“家電企業面臨著要對自己的性價比進行重新梳理,你到底按舊的模式去做性價比,還是按一個新鮮的模式。如果按新鮮的模式做定價體系的話,你的成本結構到底能不能支撐?如果不支撐,內部就會倒逼著你去做這種效率的提高或者成本的降低,等你適應了,就可以按新興的渠道成本作為你的定價模式,落后的模式自然就會被淘汰掉。”
“但是如果你依然按落后的渠道作為定價的軸心,你電商就不可能發展。你就會保護線下渠道的利益,電商只能放棄,現在已經到了抉擇的這個關鍵節點了。”
舉例來說,如果電商需要10個點的成本,一百塊錢成本的產品賣110元就行,如果加上線下需要的50個點的成本,線下就要賣150元。但如果有品牌敢于撇掉線下渠道,只賣110元,那么就會對這些依然維持線下龐大成本運營的品牌造成巨大的沖擊。
的確,在業內專家看來,在家電產業互聯網化的路徑上,未來的模式一定是三線品牌沖擊二線品牌,二線品牌沖擊一線品牌,現在眾多的小家電品牌已經開始取消了經銷商、代理商,然后慢慢把電商作為它的核心渠道作為定價的依據,已經出現這樣的變化了。
“如果已經走在前面的廠家把平臺占領了以后,后來者是沒辦法繼續跟別人抗爭的,當你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晚了,這是特別可惜的地方。所以,我一直在跟傳統的強勢品牌講,你們不要忽略這些小品牌,某一天你會發現你要追它都很難。”閆小兵表示。
家電企業專家劉步塵就曾經表示,“中國家電品牌目前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競爭主要集中在價格戰上,利潤愈加微薄。同時,隨著互聯網企業如樂視等跨界對手的介入,中國家電品牌同樣面臨著諸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