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老高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報表。
看著越來越糟糕的數據,老高越來越膽戰心驚。
老高是某著名快消品(本文稱為A企業)的經銷商,在別人看來,在省會中心地帶,擁有數千平方米大院自有產權,前邊四層辦公樓,后邊大片庫房,近百臺車,200多人的團隊,生意夠大夠土豪。
可事實上,老高從這家品牌身上掙得的利潤卻是一年不如一年。2015年下半年,算完人力成本和市場成本,每月七八百萬元銷售額,利潤不足10萬元!這還不算固定資產折舊、銀行融資成本!起早貪黑,鬧心憋屈,掙這幾個錢,不是廠家的裝卸工是什么!
與老高一樣,A企業的多數客戶,正面臨著一個普遍難題:銷售額提高很多,卻時不時虧損?
但即便如此,2016年來自廠家的巨大增長壓力依舊沒有放松的跡象。
終于,在看到鄰省省會經銷商老劉與A企業“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之后,老高堅定了退出的決心,要知道,老劉一直是這個廠家的大區級標桿客戶,配合好,執行強,可因為連著幾個月壓貨都沒有完成任務,就被廠家拆分了,這讓老高感到刺骨的寒意。
逼迫在花樣翻新
2013年到2014年,A企業持續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了30%,但增長動力是一樣的:密集分銷,核心是“加車加人”“密集鋪市”和“促銷投入”。
但越來越明顯的是,靠密集資源投入換得的擴張性增長格局,已經不可能無限期成為拉動這家企業增長的源泉了。
首先,擴張越來越困難,能鋪的網點都鋪了,渠道越來越飽和;
其次,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搶占份額,價格戰成為常態,利潤越來越薄。
2015年初,面對董事會要求年度增長40%的目標,營銷高層提出“轉型”戰略,要點是“產品升級”“管理復制”和“費用檢核”。
其一,開發、推廣幾只高端產品,毛利高,讓經銷商有錢賺,同時優化公司產品矩陣、利潤矩陣;
其二,強硬要求經銷商復制廠家管理模式,經銷商要建立巡查隊伍,要參照廠家業務工資體系,對配送員工資進行改革,實行專車專送,用“排他性”條款高效占用配送資源;
其三,加大促銷檢核力度,費用必須??顚S?,必須100%落地,避免經銷商截留,錢要花到市場上,從而壓出渠道銷量極限來!
在營銷高層看來,“轉型”成功的關鍵就是“費用檢核”,費用只有和目標量完美掛鉤,才能有效確保目標達成。為此,他們設計了如下流程:
1.任務分解
任務自上而下分解,總部分給大區,大區再分給區域。為確保完成,每個層級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就是在自己領到的基數之上再加幾個點。而層層加碼后,經銷商領到的任務要高出“增長40%”的目標不少。
2. 合同簽訂
要求業務人員簽訂年度和月度銷量責任狀,為確保新產品推廣成功,還要單獨簽訂新產品銷量責任狀,輔以銷售提成,目的只有一個,把業務人員和經銷商捆綁在一起,逼出各自的極限來!
由于是大品牌,加上各種威逼和利誘,老高們雖然很有意見,但最終還是被迫簽了合同。
3. 費用逼迫
首先,將公司產品進行梳理,將數只占銷量半壁江山的產品,實行隨車搭贈,但拿到這筆費用是有條件的:以經銷商月度任務為標準,按照銷售額達成率進行補貼,完成95%,費用全額補貼,低于95%,分坎級扣除一定比例,要是低于70%,那一分也沒有。設置70%,那是要確保2015年銷量至少不會負增長。
其次,單獨申請的促銷活動要和規劃量以及月銷售額掛鉤,只有規劃量和月銷售額都達標,才能拿到全額費用,否則將按照坎級扣除一定比例費用,但月銷售額達成率最低是70%,低于這個數,促銷費用只能報銷50%。
最關鍵的是,A廠家要求嚴控價格和經銷商毛利,執行的促銷活動,要限定供貨價和出貨價,老產品,經銷商毛利不得超過10%,新產品,毛利不得高于20%。目的是讓消費者能夠獲得產品紅利,進而持久拉動消費。
最后,大區、銷售部、集團三級巡查隊伍要對各類促銷活動進行高頻次檢查,一旦查出問題,除扣除該項費用之外,還要重罰。
過度逼迫引發的“血案”
2015年,老高被綁架了:因為促銷費用是自己墊付的,所以為了掙出費用和開銷,老高只能壓貨。不單老高,A廠家多數經銷商,也都被迫選擇壓貨。
問題是,壓貨之后,麻煩才剛剛開始:
1.因為壓貨,老高銷售節奏被打亂。當月前20天都在處理上個月庫存,到了月底,為了拿到費用,不得不繼續沖量,如此反復循環。這樣,扭曲的壓貨做法導致扭曲的銷售節奏,扭曲的銷售節奏又要求進貨繼續扭曲,否則就難以為繼。
2.壓貨壓多了,產品新鮮度自然就差,為了處理舊貨,廠家的辦法是,只管高端產品處理,而且要集中回收清點,費用嘛,按照到岸價,你一半,我一半!至于返貨成本,以及低端產品處理,廠家壓根就不管。于是,老高的毛利空間被狠狠咬掉了一大塊。
3.頻繁處理舊貨,不僅給消費者留下了這個廠家一直在處理舊貨的印象,而且還占用了新鮮貨齡產品的售賣位置和機會。
4.再看“產品升級”策略,為了做大新產品,由大區牽頭,自上而下為經銷商規劃了很高的計劃量,考核經銷商的進貨活躍度和環比增長率,也就是限定經銷商的單月進貨次數和單次必達進貨量,如果未完成計劃,就予以強配。這樣,在新品尚未被市場接受、形成良性流轉的時候,老高又被壓了一堆庫存。相反,總部從人為拔高的銷售報表中得出了虛假信息,于是繼續逐月增加任務,而且廠家各級業務人員為了拿到新品激勵,接著再壓。
5.雖然后來,A廠家要求,當月前七天的訂單量不低于上月后七天的70%,否則即視為壓貨,要對區域予以重罰。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線常用的辦法是:要不在當月23日壓一批大單子,要不就在下月的7日再壓。因為在更短的時間跨度內集中進貨,這無疑放大了老高們的銷售、資金和利潤風險,要知道,A品牌的相當部分產品貨齡只有幾十天,為了不砸到手里,老高只能平進平出,甚至低價拋售,這不是虧損是什么!
老高很快力不從心了。2015年11月,老高費盡氣力,依舊還有3個月的任務沒有完成,A廠家大區經理周新(化名)很不高興。他把老高和責任業務主管叫到大區,要求述職,并且強調,那三個月欠賬,年底必須補齊!除了要老高表態“必須完成”外,還要落實到紙面,簽訂責任狀!否則,就考慮市場拆分!
老高很生氣,說來說去,還不是強行壓貨嘛!年底補齊欠賬,擺明了不是關心你們年終獎嗎!至于壓來的貨以及高庫存,還不是我自己去想辦法?